申請課題,講好“故事”很關鍵
幾乎所有大學的科研處都會對教授們進行培訓——對付重大科研項目答辯,教授們的介紹必須通俗到讓一個車間里的工人都能夠聽得懂??蒲型度朐黾恿耍瑢嵙s沒有跟進,原因在于“發(fā)展科研的資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說服別人的人手中。”
參加973評審答辯,往往一個幾千萬的項目,評審專家里只有1到2個是“大同行”,其余都是外行。因此,很多有申報經(jīng)驗的學者總結:除了“混圈子”,講好故事很關鍵。
一所名牌大學的“海歸”教授透露說,幾乎所有大學的科研處都會對教授們進行培訓。對付重大科研項目答辯,最經(jīng)典的一個要求是:教授的介紹必須通俗到讓一個車間里的工人都能夠聽得懂。
“要申請國家重大基礎研究項目的,按照規(guī)定應該是最前沿的課題。尚未開始做,一切都是未知數(shù),如何來進行科普教育?申請這么多的經(jīng)費,就靠描繪不靠譜的遠景,而不是扎實的研究基礎。這往后怎么可能做出像樣的東西?”這位“海歸”教授不無困惑。
我國近年來科研投資逐年增加,但在科研實力上,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并沒有縮短,尤其是在基礎研究和核心技術方面。一位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領銜專家在解釋個中原因時,亦直言不諱:“發(fā)展科研的資源,通常都集中到善于說服別人的人手中?!?/P>
“973計劃實行這么些年了,立項的重大項目數(shù)以千計,可是,究竟有多少項目真正改變了人類的困境或至少促進了中國的快速發(fā)展呢?”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李俠曾專門撰文,探討我國當前的科技評價體制問題。在他看來,所謂的重大項目,往往已經(jīng)淪落為扼殺競爭的一種借口?!耙?,在科學上沒有豁免權,任何人都要通過思想的新穎性競爭來取勝,而不是靠科學以外的力量來占有資源?!?/P>
李俠的觀點和饒毅、施一公很類似:項目申報很容易演變?yōu)槔婕瘓F之間的博弈與換票行為,人為地造成科學界以利益而不是以學術為導向的拉幫結派活動。“試想,一個大項目通過所謂的團隊整合,幾乎可以把同一個領域的國內(nèi)主要專家一網(wǎng)打盡,這樣一來,哪里還有真正客觀的評審?有資格進行評審的人,都是團隊成員或與團隊成員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們借助于制度性力量,合法地助長了學界日益蔓延的幫派主義與學閥作風,敗壞了純正的學風與學術規(guī)范?!?/P>
動輒捆綁千萬資金的重大科研項目,在讓一批科研人員垂涎的同時,也滋生了他們的邪念——“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不少動輒成百上千萬的大項目,其命運多是隆重出場、草草收臺,即便追究下來,也以“交學費”為由擋了回去。作為學者,李俠的問題是:這些學費交到哪里去了?誰允許交的?“現(xiàn)在的借口是‘允許失敗’。可真正的失敗是一種悲壯的榮譽,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借用的?!?文匯報 姜澎)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