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jīng)費申請,到處是“黑匣子”
復旦大學教授陳良堯在申請973課題時收到一封信,對方自稱是立項“咨詢組”成員,然后直接要求陳良堯為其提供一個子課題。
最終,陳良堯的課題還是沒有通過,據(jù)說是被更高級別、更需要照顧的項目給擠走了。
身為“長江學者”,復旦大學信息學院教授陳良堯在申請國家重點基礎研究計劃973課題時,曾遭遇過一次“黑匣子”事件。
有位學者與陳良堯有過一面之交,兩人的研究背景和課題興趣并不相同,也沒有任何研究與合作關系。但是,當陳良堯申請973課題時,卻收到了這位學者的來信。對方先是亮明身份:973項目立項的“咨詢組”成員。然后直截了當?shù)靥岢觯合M惲紙蚪o他一個子課題。當然,語氣極為客套:“我很希望能夠安排教師在您領導下接受一個子課題”。
“他的要求,觸動了很多像我這樣的科研人員的軟肋?!标惲紙蚝芮宄?,這位學者的研究方向與他的項目沒有任何相關性。如果把他的課題納入項目,難以向共同申請課題的其他科學家解釋原因;但是如果不把他的課題納入,顯然就其擔任“咨詢組”專家的身份和信中的那些暗示,屆時申請973課題,就會希望渺茫。
猶豫再三,陳良堯費了一番心思,多次就自己申報的課題進行“微調(diào)”,終于把這位學者的課題組成員納入到了他的子課題中。
項目中評答辯階段,陳良堯遇到了這位學者。但最終,陳良堯的課題還是沒能通過。“據(jù)說有更高級別官員的課題組也夾在某申請項目內(nèi),要求被優(yōu)先照顧。這樣,其他項目就被擠走了?!?/P>
按照973計劃項目的申報規(guī)定,如果某一學科方向安排了課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至少三五年內(nèi)),將不會在該方向安排其他類似的課題和項目。這樣的流程設計,旨在避免重復投資,造成資源浪費。果真,第二次973項目申請時,陳良堯注意到,原先的申請方向已經(jīng)沒有了。但蹊蹺的是,雖然該方向在973課題申請指南上已經(jīng)消失,但卻有另一課題組迅速申請到了這一方向的課題,而原先來“問候”陳良堯的“咨詢組”成員,則在那個和他的研究方向“不搭界”的973項目中拿到了一個完整的子課題。
在后來的一次學術會議上,陳良堯再次遇到了這位寫信的學者,對方心照不宣地扔過來一句話:“老陳,到處都是黑匣子!”陳良堯心里不免有些憤懣。“你不就是其中的那個黑匣子嗎?”但陳良堯說,他也理解那位學者的無奈。
在國家重點基礎研究973項目的申請中,類似怪象層出不窮。每年973申報時,都會提前列出一些國家需要重點發(fā)展和投入的基礎研究方向,且這些都是國家急需發(fā)展的最前沿的基礎研究領域。
有學者反映,曾經(jīng)有一年,973項目申請指南中出現(xiàn)了信息領域中的“納米信息技術”研究方向,但是卻把與“納米技術”沒有太多關聯(lián)的“傳感器和系統(tǒng)”列為重點。這一年,沖著納米技術領域去的申請項目,均以失敗收場。到了第二年,“納米信息技術”的研究還沒有開始實施,這個方向卻在申請指南上蒸發(fā)了!
“究竟是影響我國信息技術發(fā)展的器件尺寸問題解決了,還是這個方向在一年之內(nèi)已經(jīng)不再屬于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了?”學者們很是納悶。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