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揭曉,我市陸逸紅、高少萍、洪惠君、張羨堯等4人入選,為漳州這座“文化名城”再添薪火。
歌仔戲演員陸逸紅以聲傳情,讓百年薌韻唱響祖國大地;“金剪刀”高少萍以紙為媒,剪出漳州故事的萬千氣象;布袋木偶戲演員洪惠君掌中翻覆乾坤,演繹方寸間的傳奇;客家土樓營造技藝傳承人張羨堯以木構春秋,守護“東方古城堡”的營造智慧。在漳州這片文化熱土上,他們以匠人之心續(xù)寫著非遺文脈,讓古老技藝在當代煥發(fā)新生。
本報文旅周刊聚焦4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記錄他們的非凡人生。首期報道,讓我們循著曲韻與剪影,走進陸逸紅與高少萍的世界:一位是讓歌仔戲從閩南鄉(xiāng)音升華為國家舞臺藝術精品的“尹三娘”,一位是將剪紙從小窗花剪向世界舞臺的“文化使者”。她們的故事,是古老技藝在當代的深情回響,更是非遺從“活下來”到“活出彩”的生動注腳。
陸逸紅:水袖翩然 傳遞薌韻薪火
“指尖要顫,眼神要定,這句哭腔要將氣沉到底,再往上頂,韻味才足……”3月28日,記者來到陸逸紅家中采訪時,她正用手機視頻連線學生指導唱腔。自去年退休后,這樣的線上教學已成為陸逸紅的日常。手機信號兩端,一句句示范、一次次糾正,都在為歌仔戲的傳承續(xù)寫篇章。
這份傳承的堅守源于陸逸紅對歌仔戲的熱愛。自小生長在漳州,鄉(xiāng)音的親切與自身的戲曲天賦讓陸逸紅早早與歌仔戲結緣。她7歲就登臺表演,13歲考入福建省藝校漳州薌劇班,18歲進入漳州市薌劇團(現漳州市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工作。她主攻青衣,很快在《桃李梅》《羅衫奇案》等劇目中嶄露頭角。從業(yè)四十余載,即使早年間戲曲式微,劇團演出銳減,陸逸紅也并未遠離這個行當:“我從小會唱戲、愛唱戲,擇一業(yè)終一生,歌仔戲就是我的根。”
2013年,陸逸紅主演歌仔戲《保嬰記》,在戲中扮演“尹三娘”,貧苦老太太的飽經風霜、矛盾與掙扎被她塑造得入木三分。隨著《保嬰記》大獲成功并走紅全國,陸逸紅也真正“紅”了起來。2017年,《保嬰記》結束全國巡演后,她做出一個重要決定:淡出舞臺,專注教學。彼時,《保嬰記》已斬獲第十三屆中宣部“五個一工程”優(yōu)秀作品獎、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劇目獎、國家藝術基金2017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等大獎。陸逸紅也憑借“尹三娘”一角斬獲第十三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表演獎。
在職業(yè)生涯的頂峰時期選擇轉入幕后,陸逸紅說:“舞臺上的角色終會謝幕,但文化的根不能斷。歌仔戲需要年輕力量,我得把火種傳下去。”
2017年以后,陸逸紅便將全部精力投入教學工作中,以“一對一、傳幫帶”的模式培養(yǎng)歌仔戲新生力量。“有的學生咬字不清,有的學生發(fā)聲方法不對,還有的學生情緒控制不到位。針對每個人的問題,我都會慢慢調、慢慢糾。”陸逸紅說。
在教學中,陸逸紅是位嚴格到“較真”的師長。青年歌仔戲演員張麗紅記得,為了幫她唱好《烽火僑魂》中的四句唱詞,陸逸紅陪她磨了整整幾個晚上,揣摩人物情緒、研究發(fā)聲技巧。“歌仔戲講究‘以情帶聲,聲情并茂’,光會唱詞不夠,得讓年輕演員理解人物背后的情感邏輯,才能把戲詞唱出韻味、唱出共鳴。”陸逸紅說。
去年,陸逸紅正式退休,但她的傳承之路并未停歇。“現在,我常常和學生在手機上溝通、教學。他們向我請教表演問題,我會親自示范唱一遍錄下來發(fā)給學生,逐幀分析他們唱腔、眼神的不足。”
在多年的舞臺表演中,陸逸紅對比越劇、京劇等經典地方劇種的發(fā)音方式,摸索出一套歌仔戲“真假聲結合一聲區(qū)”的發(fā)聲方法。“本嗓、假嗓混合發(fā)聲的方式,既能保留歌仔戲的鄉(xiāng)土特色,讓演員的唱腔韻味更加濃郁,又能保護演員的嗓子。學生如果遇到唱腔的問題,我都會教他們這套發(fā)聲方法,效果很不錯。”陸逸紅表示。
幾十年間,陸逸紅多次赴臺交流,從鄭成功文化節(jié)的折子戲《雪梅教子》展演,到榮興客家採茶劇團的唱腔輔導,她始終以戲為媒,深化兩岸文化聯(lián)結。“歌仔戲本就是兩岸共同的藝術,我們要讓它成為文化交流的橋梁。”陸逸紅說。
多年的傳承結出累累碩果。如今的漳州市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青年演員已挑起大梁,文武小生陳雪英、閨門旦張麗紅、青衣方凌燕、文小生林斌……這些年輕的面孔不僅在省級賽事中斬獲佳績,更將歌仔戲帶向更廣闊的舞臺??吹綄W生屢獲佳績,陸逸紅仿佛看見當年的自己:“這就是歌仔戲最好的時代,這些孩子就是希望。”
從舞臺中央到傳承幕后,陸逸紅用半生時光詮釋“非遺”二字的重量。那些她手把手教過的年輕面孔,正將歌仔戲的燈火傳向更遠處——舊曲未終,新聲已起,這或許是對“傳承”最生動的注解。
高少萍:刀剪生花 開出千年文脈
銀剪游走,紅紙翩躚,指尖翻飛間,一位策馬持槍的抗日女英雄形象正呼之欲出。3月27日,記者來到位于漳浦的高少萍剪紙工作室,她為紀念華僑抗日女英雄李林犧牲85周年暨抗戰(zhàn)勝利80周年創(chuàng)作的主題剪紙已進入最后的打磨階段。
“我想讓人物形象更生動、更貼合主題,用最完美的作品獻禮祖國。”而這樣精益求精的創(chuàng)作過程,在過去40多年里她已經重復了上萬次。
高少萍自小在漳浦成長,和剪紙藝術結緣,與她的成長環(huán)境是分不開的。漳浦剪紙始于唐宋,初為刺繡底樣,后來隨著剪紙藝術在民間廣泛流傳,逐漸成為一種獨特的民間藝術。6歲那年,高少萍在鄰居黃素奶奶家第一次拿起剪刀。老人教她用“排剪”傳統(tǒng)技法,帶她在剪紙中讀懂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把剪紙的美和樂趣刻進了心里。
之后,高少萍師承林桃和黃素兩位民間剪紙大師,走上了剪紙藝術的道路。但隨著時代變遷,傳統(tǒng)剪紙藝術逐漸被遺忘。為搶救瀕危老技藝,高少萍跑遍了河北蔚縣、陜西延安等剪紙發(fā)源地,拜訪民間剪紙老藝術家,學習各流派剪紙技藝。此后,她將這些寶貴的知識素材融會貫通,運用到自身的作品創(chuàng)作中,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刀剪結合、陰陽互補”的剪紙工藝。
在高少萍剪紙藝術館,一幅長達6米的《清明上河圖》剪紙長卷令人震撼。汴河兩岸的舟車人群纖毫畢現,連酒旗上的字跡都清晰可辨。她介紹道:“傳統(tǒng)的漳浦剪紙工具僅有剪刀,且多為小幅作品。我突破尺寸限制,用大幅作品表現宏大場景,運用‘刀剪結合’的工藝,讓作品中的線條更為流暢,創(chuàng)作效率也提高了兩三倍。”
這種創(chuàng)新的思維貫穿了高少萍的藝術生涯:她將單色剪紙升級為套色剪紙,《田園牧歌》里,家鄉(xiāng)的美麗風光藏在了色彩斑斕的作品中;她把剪紙與舞臺表演融合,一剪刀剪出一個五角星,兩剪刀剪出一個紅雙喜,三剪刀、四剪刀剪出中國結和水仙花,紙屑翻飛間演繹動態(tài)藝術……
創(chuàng)新不是顛覆,而是讓傳統(tǒng)更“對味”。在《我的爺爺奶奶》系列作品中,高少萍以林桃、黃素等漳浦老一輩剪紙藝人為原型,用細膩的刀法刻畫奶奶為孩子“挽臉”、搓湯圓的場景,讓人倍感親切。“很多觀眾告訴我,看到這個系列作品總能聯(lián)想到自己的祖輩。我想,這種作品與觀眾間的共鳴正是非遺技藝生命力的魅力。”高少萍表示。
高少萍的創(chuàng)作始終緊扣時代:長達6.8米的《一帶一路大篇章》中,鄭和下西洋的寶船與“神舟六號”穿越時空相遇;《喜迎二十大》以層疊的牡丹與華表傳遞祖國盛世氣象;《家鄉(xiāng)的故事》用剪紙記錄漳州水仙花的傳說;賀歲檔電影《哪吒之魔童鬧?!啡藲饣鸨?,她把哪吒、敖丙等電影角色融入新作品中,深受年輕人的歡迎。她說:“老手藝要想活得好,就得永遠站在時代的脈搏上。”
從事漳浦剪紙40余載,高少萍的作品獲金、銀獎百余項,她本人獲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剪壇“十把金剪刀”稱號。諸多榮譽加身,但高少萍最珍視的身份仍是“傳承者”,她說:“非遺傳承人的身份不僅是肯定,更是沉甸甸的責任。”
多年來,高少萍始終將傳承剪紙技藝的責任牢記于心,她的教學足跡遍布學校、機關、社區(qū)、鄉(xiāng)村和部隊,累計舉辦100多期免費培訓班,培訓了十幾萬名剪紙愛好者。魏琴、黃際宇等一批漳州剪紙新秀不斷涌現。高少萍還在福建、江蘇、內蒙古、遼寧、澳大利亞墨爾本等地舉辦個人作品展,讓更多的人了解剪紙藝術。
今年4月底,高少萍個人作品展將在江西九江美術館展出。目前,個人作品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中。工作室里,紅紙翻轉,碎屑如雨,這位扎根閩南大地的“金剪刀”,將繼續(xù)用指尖技藝串聯(lián)起傳統(tǒng)與現代、鄉(xiāng)土與世界,在她的手中,漳浦剪紙正以更鮮活的姿態(tài)延續(xù)著千年文脈。
■記者 王怡婧 通訊員 林惠卿
責任編輯:唐秀敏
- 漳州百映影視作品入選“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片單2025-03-31
- 漳州:擘畫濱海城市新藍圖 奏響高質量發(fā)展最強音2025-03-31
- 打造“文化名城” 閩南城市漳州依靠什么?2025-03-28
- 漳州首張“房票”成功發(fā)放2025-03-27
- 漳州19個項目逾2000套房源入駐“房票”房源庫2025-03-27
- 漳州:72小時復診免掛號費 有望年內實現2025-03-27
- 今年漳州計劃新建農業(yè)優(yōu)新品種推廣片區(qū)100個2025-03-26
- 漳州發(fā)布一批新增推廣農業(yè)優(yōu)新品種2025-03-26
- 漳州: “花樣”上新 春日經濟繁花似錦2025-03-25
- 漳州市區(qū)24小時公廁有專門“管家”2025-03-25
-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
多彩漳州花 香飄海內外2025-04-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