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原題:叩問千面之城——廈門新觀察

【編者按】城市,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火車頭”。伴隨城市中國的到來,做好城市工作是時代的課題、人民的期待。地處東南沿海的廈門,以其科學的城市發(fā)展理念、亮麗的城市發(fā)展圖景,昭示著中國城市蝶變的密碼。新華社記者近期走進廈門,尋覓開啟中國城市未來之門的鑰匙。

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

再過月余,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將在廈門舉行。這座海濱名城,正帶著自信與從容,靜心迎候四海來賓。

城市,是一個國家文明和社會進步的標志。

一座城市,如何自覺融入時代浪潮,以國家發(fā)展為機,為國家發(fā)展助力?

一座城市,如何在城鎮(zhèn)化巨變中堅守個性氣質,跳出發(fā)展中“千城一面”的窠臼?

一座城市,如何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走出一條落實新發(fā)展理念的中國特色城市發(fā)展道路?

廈門,正以積極的探索,破解中國城市的發(fā)展之問。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一艘游船行駛在廈門環(huán)島路演武大橋附近海面上(5月21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特色鮮明的千面之城——既融入澎湃的時代發(fā)展大潮,又堅守獨特的城市核心氣質,廈門在城鎮(zhèn)化浪潮中昂然挺立

碩大機翼掠過湛藍的大海,飛機緩緩降落在廈門本島離大海咫尺之遙的機場跑道上。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初到廈門的人,第一印象往往是寬廣的海洋。廈門位于九龍江入???,古稱“下門”,自明朝始筑,就與海相伴相生。

臨海聽風,氣象萬千。廈門,因其獨特區(qū)位與歷史際遇,與近現(xiàn)代中國命運緊緊勾連。

——19世紀40年代,西方列強的艦炮敲開了封閉的中國大門,廈門成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以一種屈辱的方式被迫向近現(xiàn)代社會艱難轉型。

——20世紀80年代,廈門成為全國經濟特區(qū)之一,用自己的探索和實踐書寫古老國度對外開放的新篇章。

——21世紀初,位處陸海兩條絲綢之路交匯點的廈門,正大踏步走向世界,擁抱未來……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空中俯瞰云層下的鼓浪嶼(6月29日攝)。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廈門城市不大,面積僅1600多平方公里,是副省級城市中最小的。但這座海島小城,于風云際會中緊抓機遇、勇?lián)厝?,逐漸崛起為一座有格局、有追求、有魅力的特色之城。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同于千城一面,廈門是多維度的千面之城:她因靈動而魅力多彩,因鮮明而彰顯個性,因文化而別具韻味,因開拓而格局一新。

這是一座既海納百川又堅守特質的城市——

集美中學,因其獨特秀美的建筑風格,被許多人譽為傳說中的“霍格沃茨魔法學校”。在廈門集美學村觸目所及,盡是紅墻橘瓦、飛檐交接的典雅建筑。

這里是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傾力創(chuàng)辦的教育事業(yè)所在地,獨有的“穿西裝戴斗笠”式中西合璧建筑形式,被稱為“嘉庚風格”聞名于世。為了傳承城市文脈、留住歷史記憶,島外集美新城建設也全部采用嘉庚風格。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這是2016年8月3日航拍的廈門集美學村及周邊景色。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廈門是開放包容的,她樂于展示自己的美,善于吸收別人的美。同時,她又有一定程度的‘保守’,這種保守更多的是對自身特色的堅守和對既有歷史的傳承,讓個性不被城市化大潮所消解。”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裴金佳說。

這是一座東方文化和西方文明交融共生的城市——

“中秋月,照紗窗,欄桿倚欄桿,相倚傍,心越酸……”華燈初上,老劇場文化主題公園里,古老南音《風打梨》娓娓訴說一段愛情故事。

老劇場文化主題公園的前身是始建于1942年的鷺江劇場。老城微展館里的老照片、老物件無聲訴說著城市的歷史,廣場上老阿伯們圍坐一圈,閩南人的生活氣息在功夫茶中流淌。“無論城市如何現(xiàn)代,都要傳承鷺島的文脈,留住閩南人的鄉(xiāng)愁。”廈門市思明區(qū)委常委、宣傳部長黃碧珊說。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市民在廈門思明區(qū)原鷺江劇場拆除后建成的老劇場文化創(chuàng)意公園游玩(2015年12月14日攝)。 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不遠處,“浮”在海上的“鋼琴之島”鼓浪嶼,悠揚的協(xié)奏曲從歐式建筑里流出。這座中西合璧的小島,有著閩南韻味、南洋氣息和歐陸風情,本月獲批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歷史國際社區(qū)”再次吸引全球目光。

這是一座既安逸溫馨又追逐夢想的城市——

環(huán)島路邊的“城中村”曾厝垵,被譽為“中國最文藝的漁村”。在一家名為“大冰的小屋”的酒吧里,來自內蒙古的歌手彈著吉他,用歌聲訴說廈門的閑適與安逸。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游客在廈門旅游景點曾厝垵游覽(7月12日攝)。 新華社記者魏培全攝

城市另一側的廈門港區(qū),福建自貿試驗區(qū)廈門片區(qū)管委會工作人員步履匆匆,他們正為做大航空維修“朝陽產業(yè)”而奔忙。片區(qū)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熊衍良說,與昔日特區(qū)一樣,自貿試驗區(qū)廈門片區(qū)如今肩負著“創(chuàng)新探路”的光榮使命。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的精神,深深影響著廈門人。

全國文明城市“四連冠”、國家環(huán)保模范城市、國際花園城市、聯(lián)合國人居獎、“地下管廊”和“海綿城市”雙試點的唯一城市……廈門人,沒有因溫馨的城市生活停下奮進的腳步,依然如祖先般拼搏開拓,不斷探索新的可能。

順勢而為的自然之城——順應自然,遵從規(guī)律,胸懷大局,廈門牢牢把握住城市發(fā)展方向

背山而立,遠眺大海。一塊緊鄰城市核心區(qū)的“黃金寶地”,總面積40公頃,土地出讓價值超百億元,如何開發(fā)?

廈門的選擇是——圈起來“養(yǎng)鳥”。

為了保護好被稱為中國最美麗夏候鳥之一的小生靈,廈門于2011年成立了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qū)。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心區(qū)設立自然保護區(qū),廈門的驚人之舉開一時風氣之先。

新華社長文解碼廈門:一座多維度的千面之城

在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qū)內,兩只栗喉蜂虎在枯枝上嬉戲(6月24日攝)。 新華社記者梅永存攝

“面對商業(yè)開發(fā)與生態(tài)保護之爭,廈門順應自然、保護生態(tài)的理念,早已滲透到骨子里。”廈門市環(huán)保局宣教中心主任余進說。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網罟,以成魚鱉之長。”廈門在狹小土地上,先后建立了多個自然保護區(qū):廈門中華白海豚自然保護區(qū)、廈門大嶼島白鷺自然保護區(qū)、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qū)……

得失方寸間,彈指乾坤大。著名華裔建筑師貝聿銘有言:“對于一個城市來說,最重要的不是建筑,而是規(guī)劃。”

城鎮(zhèn)化浪潮下,土地資源日益稀缺,人地關系高度緊張。是繼續(xù)粗放型擴張,放大城市邊界做大城市規(guī)模?還是有守有放,堅持城市應有的人居價值與生態(tài)底線?廈門堅定選擇了后者,守護一方詩意棲息之地。

責任編輯:陳錦娜

相關閱讀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好玩又出片!福州網紅沙灘“五一”開放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