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擔心孩子的未來
“孩子遲早是要適應傳統環(huán)境的,將來的學業(yè)如何對接?沒有學歷,將來如何立足?”很多人,包括身邊的親人,都對老李夫婦提出類似的質疑。
面對質疑,葉萬紅心里卻很有底:“目前我們心里很透明,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只有身處其中,才不會恐懼這些‘問題’?!?/P>
葉萬紅與老李目前初步規(guī)劃,六月小學堂只辦到小學6年級。“等孩子到了12歲,知識上他們肯定有很好的求知欲望與求知能力,心理上會比同齡人更成熟,更能承擔他要承擔的。具備這兩點之后,將來的路怎么走,就不會有太多擔心。12歲完全可以讓他自己做選擇?!?/P>
葉萬紅表示,自己并不是反對學校教育,也無法替代學校教育,只是目前的學校教育無法提供她想要的教育?!安⒉皇撬屑议L都有能力去讓孩子在家上學,但不管是在家上學還是在傳統學校上學,都應該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崩侠钫f:“我們這條路肯定是小眾的,我們呈現了父母的一種可能性?!?/P>
葉萬紅說:“愛一個人就讓他如他所是,而非如你所想。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要尊重他的個性,我們做父母的不要把自己的夢想強加給孩子。如果將來天天覺得掃馬路也覺得開心,只要他能養(yǎng)活自己,那我也贊同?!?/P>
專家說法
不提倡在家上學
應對此立法規(guī)范
對于“在家上學”,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鄭曉邊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只要家庭教育不要學校教育,會存在不少問題,不提倡“在家上學”,而且家庭教育應立法規(guī)范。
“從兒童發(fā)展心理學來講,6歲以前,是人最好的智力培養(yǎng)期、最好的語言習得期、最好的行為習得期,人格發(fā)展的最起始階段。所以,家庭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學校,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人成長到結婚成家直至四世同堂,都需要家庭教育。沒有一個很好的家庭教育環(huán)境,會有很大的問題。”鄭曉邊認為,3歲以前以家庭教育為主;3-6歲,家庭與幼兒園共同作用;小學以后,家庭為輔,學校為主。初中以后,獨立意識成長以后,學校與家庭會逐漸淡化,社會教育為主了。
鄭曉邊指出,私人辦學古而有之,不能說它不是一個很好的模式,但是孩子的發(fā)展是社會化發(fā)展為主,孩子社會化進程一定要有同年齡式交流,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家庭畢竟是有局限的,即使他爸爸媽媽是全才、是百科全書,都解決不了跟孩子的互動問題。在家上學,沒有人際交往,沒有正常的社會化過程,結果很可能是變成要么和父母一樣,要么就完全反叛父母。
“而私塾辦學這還牽涉到違法的問題。因為目前我國沒有家庭教育立法,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學齡期間的孩子,父母有責任把孩子送到學校去接受教育?!编崟赃呎f。
據了解,在歐美等國家庭教育早已立法,我國教育部今年2月公布的2011年工作要點中,才首次提到要啟動家庭教育立法項目。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