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福建 福州 閩南 臺灣 國內 國際 娛樂 體育 圖庫 視頻
論壇 房產 創(chuàng)業(yè)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國 交友 婚嫁 親子

      把脈青少年體質 國家學校家長出力“小胖墩”為何多

      開欄的話:10月下旬,幾場中俄少年足球賽,引來諸多爭論。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中國孩子體質下滑遠比球隊戰(zhàn)績不佳更令人憂心。

      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的視力不良檢出率繼續(xù)上升,并出現(xiàn)低齡化傾向;肥胖檢出率繼續(xù)增加;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緩慢下降等??梢哉f,近視、肥胖和體質下降,已經成為扼殺我國青少年身體健康的三大“殺手”。

      對于這個由來已久的棘手問題,國家并非不重視,學校并非不作為,家長并非不關心。從國務院針對學生體質問題下發(fā)的文件到教育部力推素質教育改革,從陽光體育冬季長跑到“每天鍛煉一小時”寫入政府工作報告,近些年全社會一直在不斷呼吁和督促,以期遏制青少年體質下滑趨勢。遺憾的是,這些努力并未給孩子體質帶來根本性好轉,“中學男生做不了一個引體向上”、“大學生軍訓頻頻暈倒”之類的新聞動輒見諸報端。很多人不禁追問:在“家家一個寶,吃穿給最好”的當下,我們的孩子咋就變成“小胖墩”、“小四眼”呢?

      本版今起推出“把脈青少年體質”系列報道,全面探尋當前青少年體質持續(xù)下降的深層原因和解決之道。

      每天早上7點,北京三里屯小學的操場上,總有幾十個孩子提前半小時來到學校,在體育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跑步等體育鍛煉。他們并不是學校運動隊的隊員,而是屬于學校為幫助肥胖學生減肥特意成立的“小胖競走隊”。

      曾經,“胖”是生活富裕的象征,夸人家孩子“長得胖”,家長聽了美滋滋。可現(xiàn)在,“胖”卻成了許多家長、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一塊心病。日漸蔓延的肥胖問題,不僅傷害了孩子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成長,也成為威脅青少年體質的一大“殺手”。

      青少年體重超標

      既傷害個體健康,又困擾社會發(fā)展

      如今,隨意走進一間中小學教室,“小胖墩”比比皆是。據(jù)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顯示,我國學生肥胖和超重檢出率繼續(xù)增加。7—22歲城市男生、城市女生、鄉(xiāng)村男生、鄉(xiāng)村女生肥胖檢出率分別為13.33%、5.64%、7.83%、3.78%,比2005年分別增加1.94、0.63、2.76、1.15個百分點;超重檢出率分別為14.81%、9.92%、10.79%、8.03%,比2005年分別增加1.56、1.20、2.59、3.42個百分點。而在一些經濟發(fā)達地區(qū)數(shù)據(jù)更驚人,北京的一所小學今年對全校545名學生中的487名進行體質測查統(tǒng)計,結果顯示肥胖學生有93人,占被測學生總數(shù)的19.1%。

      “肥胖對‘小胖墩’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產生困擾甚至傷害。” 共青團中央新時代青少年體質健康促進中心主任刁鐵民表示,由于肥胖,有的學生甚至在小小年紀就有脂肪肝、高血壓、高血脂或者糖尿病等多種老年人易患的病癥。在心理上,“小胖墩”很容易產生自閉,現(xiàn)在社會上的宅男、宅女中,肥胖孩子的比例很高。

      “小胖墩”現(xiàn)象傷害的不僅是青少年個體,更會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不良的影響。“因為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青少年的肥胖決不僅僅是個人的問題?!钡箬F民認為,“青少年體質健康,往長遠看,會影響一個城市、一個地區(qū)、一個國家的國民體質健康水平?!薄靶∨侄铡钡脑黾?,將會對我國的國民體制,包括公共醫(yī)療、福利體制等,形成很大的壓力和挑戰(zhàn)。

      上一頁 1 2下一頁
      責任編輯:海霞
      ?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峽網(wǎng)(海峽都市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報業(yè)新媒體發(fā)展有限公司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福建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wǎng)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