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娛樂星聞>綜藝節(jié)目
分享

“我希望和我的音樂團隊一起努力,幫助和激勵本土演員朝著世界一流水準努力,助推上海成為全球知名的音樂劇東方重鎮(zhèn)。”近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戲劇系主任安棟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作為中國首檔全產業(yè)鏈音樂劇競演綜藝《愛樂之都》音樂總監(jiān),他對3月12日即將在東方衛(wèi)視首播的節(jié)目充滿期待。“我由衷地希望,演員們經過舞臺錘煉之后,能擁有和上海這座國際愛樂之都相得益彰的水平。”

《愛樂之都》集結鄭棋元、曹牧之、葉麒圣等32位本土優(yōu)質演員,他們將根據不同賽段主題進階,在多元劇目競演中展現唱、跳、演綜合實力,競爭最終的“愛樂之冠”。節(jié)目也將結合國內外經典IP劇目,最大限度詮釋音樂劇的舞臺魅力,并邀請廖昌永、張雨綺、阿云嘎、黃舒駿、柯肇雷、大張偉擔任“愛樂助力團”嘉賓,對選手的舞臺呈現進行綜合評定,助力音樂劇行業(yè)真正走向大眾,吸引更多觀眾走進劇場并愛上音樂劇。

鼓勵優(yōu)質演員“不負熱愛,實力閃耀”

“音樂劇在國內發(fā)展之路任重道遠,就算是一些經驗豐富的知名中國音樂劇演員,和世界頂尖同行的整體專業(yè)水準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與不足。”在安棟看來,音樂劇演員必須勇于走出舒適區(qū)。因此,在《愛樂之都》節(jié)目中,無論是“被迫”接受還是“主動”要求,不少選手將會挑戰(zhàn)自己不擅長的音域或者風格。

《愛樂之都》的一大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將由兩人在同一部劇的片段展演里,飾演一個角色。“這樣密集、緊張的同角色舞臺競技機制,在音樂劇這個行業(yè)是頗具開創(chuàng)性的。其實,音樂劇演員的角色有A角、B角甚至C角,大家會各自競爭、互相比拼。”安棟希望,演員們能良性競爭,通過互愛互助、互相提攜最終共同進步,實現節(jié)目“不負熱愛,實力閃耀”的主題。

節(jié)目中的32位參演演員,大部分來自上海音樂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視覺藝術學院等國內音樂劇教學的主力單位。

“眼下,活躍在劇場第一線的國內音樂劇演員大多來自院校培養(yǎng),這體現了音樂劇專業(yè)在人才培養(yǎng)及教學上注重產學研結合、契合市場、與時代同步的特征。”安棟說,32位選手中上音音樂戲劇系培養(yǎng)的學生所占數量最多,共有11位;節(jié)目中的音樂團隊包括樂隊總監(jiān)、音樂導演、音樂編輯、后期混音及多位編曲,也均畢業(yè)于上音,這體現了上音20年來的教學及人才培養(yǎng)成果。

助推音樂劇藝術走進千家萬戶

音樂劇作為一種現代舞臺綜合藝術形式,相比其它高雅藝術更具通俗性,不過與簡單唱跳仍有本質區(qū)別——需要把敘事為主的戲劇表演、優(yōu)美通俗的人聲歌唱和多樣化的舞蹈形體動作進行全面融合,同時還需要在服飾、布景、燈光等舞臺藝術的輔助下,形成整體的舞臺效果。因此,在該劇種觀看門檻依然相對較高的現狀下,《愛樂之都》承載著“破圈”重任——讓音樂劇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能“飛入尋常百姓家”。

節(jié)目組在進行大量調研后,引入專業(yè)班底和“助力團”機制,打出“真人秀+競演”的組合拳,不僅將全面呈現音樂劇演員們對音樂劇事業(yè)的尊重和熱愛——包括他們的個人經歷以及職業(yè)夢想,用生動趣味的內容讓藝術氣息入駐生活,還將通過呈現眾多品質舞臺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觀眾涌向音樂劇市場,從而推動中國音樂劇的原創(chuàng)生態(tài)繁榮。

此外,這檔綜藝更將搭建全產業(yè)鏈平臺業(yè)務。從人才培養(yǎng)、制作內容、IP開發(fā)等多個領域進行全方位布局,在內容細分和口味多元的消費升級背景下,逐步助推國內小劇場轉換成為新型文化消費需求,實現音樂劇的市場與口碑雙豐收。于行業(yè)而言,《愛樂之都》將全面展示從業(yè)人的堅守和熱愛,記錄音樂劇不斷火熱、越來越好的全過程,也希望能激勵行業(yè)生產出更多精品音樂劇,讓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記者 姜方)

責任編輯:端焰

最新綜藝節(jié)目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中國首部物業(yè)主題電影《一鳴驚人之以夢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