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四海承風送駿犬,八方輻輳迎天蓬。在辭舊迎新的日子里,2018年海峽兩岸那感人的一幕幕仍歷歷在目。
這一年春節(jié)前夕,臺灣民進黨當局無視民生,阻撓春節(jié)加班機,我們“海空雙拼”,千方百計送臺胞返鄉(xiāng)過年;這一年,隨著大陸“31條惠及臺胞措施”、福建“66條實施意見”、制發(fā)臺灣居民居住證等措施落地見效,我們在率先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發(fā)展機遇、逐步為臺胞臺企提供同等待遇方面邁出新步伐;這一年,我們開展“臺商臺胞服務(wù)年”活動,吸引臺青來閩實習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數(shù)量居大陸前列;這一年,歷經(jīng)23年不懈努力,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終于正式通水,實現(xiàn)了“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美好愿景……
聚焦大事件,謳歌新時代。作為海峽兩岸每一個重要時刻的見證者,本報在閩記者、駐臺記者秉持“永遠在路上”的精神,在機場、在車站、在碼頭、在水庫、在辦證中心、在臺胞家里……用紙筆、用鏡頭,記錄下閩臺同胞交流交往、互親互愛的那些感人場景、精彩瞬間。
回顧這一年,他們感慨萬千,在這里,他們想與讀者分享感受和心得。一切只為新的一年,再出發(fā),溫暖繼續(xù)。
東南網(wǎng)2月4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劉深魁 陳夢婕 李烈)
家,是放“心”的地方
臺胞拖著大包小包通過“小三通”航線返臺過年。(資料圖片)
對于中國人來說,春節(jié)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jié)日,它代表著團圓與歡聚,而家是承載這份期待的港灣。
2018年第一季度,我在臺灣駐點采訪,在這里度過了一個難忘的春節(jié)。這個春節(jié)前夕,由于臺當局拒不批復(fù),導致大陸東航、廈航共計176班春節(jié)加班機被迫取消,數(shù)萬臺胞返鄉(xiāng)受阻。讓人欣慰的是,在大陸各地,尤其是福建有關(guān)部門的不懈努力下,絕大多數(shù)臺商臺胞順利踏上返鄉(xiāng)路,與家人幸福團聚。
除夕前后,我探訪了松山機場、桃園機場、臺中港等島內(nèi)交通樞紐,了解臺商臺胞返鄉(xiāng)過節(jié)的情況。猶記得在入境口,有人帶著孩子翹首以盼,有人拖著行李奔向家人,有人拿起手機頻頻拍照,盼歸與歸家的喜悅溢于言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家”的力量。
猶記得,隨著“海峽號”客滾輪抵達臺中港,祖孫三代深耕平潭的李云超一家抵達港口的情景。見到父親、兄嫂的那一刻,早已等候在一旁的李云超女兒開心不已,快步上前,一家人緊緊相擁。原本,他們擔心改走水路的臺商臺胞增多,會買不到票,但“海峽號”加開了航班,緩解了突然增加的人潮。
春節(jié)對于李家人來說有著特別的意義,除了團圓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祭奠父親。李云超的父親李登瑞是平潭北厝鎮(zhèn)山利村人,1948年到臺灣,定居臺中。1987年,兩岸開啟交流后,李登瑞第一時間回到了故鄉(xiāng),并在平潭開辦了當?shù)氐谝患遗_企,他還捐款修路、建學校,幫助故鄉(xiāng)建設(shè)。李登瑞夫婦有三個孩子,李云超是老三。為了讓李家后代記住自己是平潭人,李登瑞給李云超的孩子取名,一個叫李振平、一個叫李振潭。
李云超告訴記者,每個春節(jié)他們除了圍爐過年外,還要祭拜父親,把平潭的發(fā)展變化告訴他,然后翻看老照片,給孩子們講過去的故事,讓他們牢記自己的根在哪里。
這個春節(jié),我還走進了在福州創(chuàng)業(yè)的臺灣漆藝藝術(shù)家黃守堃的家。由于春節(jié)加班機被迫取消,走“小三通”的人突然多了起來,他幾乎是一路被“擠”回來的。幸運的是,黃守堃終究是及時回來了,能與父母、妻兒一道品嘗家里的年夜飯。
與黃家人一起圍爐,是一次難忘的體驗。閩南語中“鳳梨”的發(fā)音是“旺來”,于是島內(nèi)民眾的年夜飯上總有一道“鳳梨蝦”;蘿卜又叫“菜頭”,寓意“好彩頭”,所以蘿卜糕也是必備的;火鍋料都是圓的,這代表著團團圓圓;桌上一定要有“魚”,代表年年有余……無論世事如何變遷,中華民族吉祥納福的美好心愿,以及那些充滿年味的習俗,早已融入兩岸同胞的血脈中。
轉(zhuǎn)眼又是一年,今年春節(jié)我又一次到臺灣駐點采訪,希望聆聽到更多兩岸的動人故事,讓彼此的心越貼越近。
水乳交融的時刻
《福建日報》“福建向金門供水”系列報道版面之一
在我的筆記本里,兩岸精彩的故事很多,字里行間,兩岸水乳交融的情誼最重。其中,印象最深的當屬福建向金門供水的故事。去年8月,歷時23年之久的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通水,標志著“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的愿景成為現(xiàn)實。
“有了大陸來水,金門缺水的歷史一去不復(fù)返了!”作為駐臺記者,得知兩岸通水見證儀式在金門舉辦的消息,我第一時間奔赴現(xiàn)場,蹲守四天時間,與許多金門鄉(xiāng)親打交道,聽到了他們最真摯、感恩的心聲。
我采訪的第一位金門鄉(xiāng)親,是年過八旬的陳亞福。見證儀式當天,在喜氣洋洋的田埔水庫,3000多名金門民眾歡呼雀躍。在人群中,我看到了熱淚盈眶的陳亞福老人,他拿著兩個空瓶子,打算等福建的水來了后,裝滿拿回家作紀念。老人告訴我,以前臺胞回大陸尋根祭祖,都會帶一包家鄉(xiāng)土、一瓶家鄉(xiāng)水回來,以解思鄉(xiāng)之情;現(xiàn)在不用回大陸,在金門就能喝上家鄉(xiāng)的活水,這是金門的一件大喜事。“我活了82歲,以前從來沒想過能在金門喝上大陸的水!”老人質(zhì)樸的話語,讓許多人動容。
我采訪的第二位金門同胞,是金寧鄉(xiāng)的董明回。兩岸通水前一天,我來到他家的高粱地,老董告訴我,釀造高粱酒的高粱原本該收成了,但因為缺水嚴重,有的苗無法長大,有的剛長出來就枯死了,靠天吃飯的農(nóng)民損失慘重。兩岸通水后,解決了過度抽取地下水的問題,不但金門鄉(xiāng)親的生活用水無憂,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也有了保障。“水來了,我比誰都高興,再也不用靠天吃飯了!”董明回對晉江水的期盼,也是金門鄉(xiāng)親共同的心愿。
我采訪的第三位金門鄉(xiāng)親,是大陸配偶洪燕明。1995年,她從晉江金井鎮(zhèn)圍頭村嫁到金門。也正是這一年,大陸向金門供水工程開始了前期準備工作。洪燕明告訴我,她嫁到金門后,吃水用水全靠院子里挖的水井,可是井水泛紅、又苦又咸,就算沉淀凈化后,味道也很不好,生活極不方便。“盼了23年,終于盼來了娘家水,今后大家的日子會越來越紅火,兩岸交流的道路也會越走越寬!”洪燕明的感言,正是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生動注腳。
“兩岸一家親,同胞魚水情”,這是我采訪金門供水最深的感受。四天的奔波采訪,雖然中了暑,但有幸見證通水儀式,看到金門鄉(xiāng)親喝上家鄉(xiāng)水,聽他們說說心里話,深感與有榮焉,這不正是駐臺記者的光榮與夢想嗎?
新的一年,打開新的采訪本,我將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記錄時代脈動,用鏡頭和筆桿記錄更多的兩岸故事,呈現(xiàn)更精彩的涉臺新聞報道。
責任編輯:林晗枝
- 2019海峽兩岸桃花馬拉松賽在寧波奉化舉行2019-03-25
- 王金平參選2020:兩岸都是中華兒女 本是同根生2019-03-08
- 首期海峽兩岸中小學美術(shù)課展示及研討會在閩舉辦2019-01-0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網(wǎng)友:“內(nèi)憂外患”不斷夾攻 蔡英文處境相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