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時政新聞
分享

中國還離不開煤:推動神華及中國煤制油快速發(fā)展

從資源稟賦來看,中國“富煤、貧油、少氣”。中國還離不開煤,這是張玉卓在公共場合多次表達的觀點。煤炭在中國的主體能源地位相當長時期內難以改變,但粗放式開發(fā)也帶來了很多問題,因此,要變革煤炭開發(fā)利用方式,推動煤炭由“黑”變“綠”。張玉卓在神華集團履職的十五年,推動了神華及中國煤制油的快速發(fā)展。

所謂煤制油,就是用煤通過化學方法生產出汽油、柴油和其他化工產品。根據加工過程不同,煤制油分直接液化和間接液化兩種技術。直接液化是在高溫高壓條件下,通過加氫將煤直接轉化為液體燃料,再進行提質生產出潔凈優(yōu)質的汽油、柴油和航空燃料;間接液化是將煤氣化,再經催化合成轉化為汽、柴油。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1993年成為石油凈進口國后,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對能源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脅。在此情形下,彼時的中國領導人開始重視煤制油研究。到了1990年代中期,煤制油研究已上升到國家戰(zhàn)略高度。張玉卓所領導的神華煤制油公司(神華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的前身)則堪稱煤制油的“國家隊”。

彼時,成立于1995年的神華集團正積極參與到國家層面煤制油項目的籌備中。據《商務周刊》報道,1998年,國務院將大約110億的煤代油基金劃撥給神華集團,這表明,國家將實施煤制油戰(zhàn)略的主要任務交給了神華。

2001年,神華集團對外招賢納士,其中一個高管崗位是主管煤制油工程技術的副總經理。據媒體報道,當時在煤科院擔任院長、又一心想當科學家的張玉卓并未考慮此事。但在一個看似“偶然”的安排下,在國外做過多年煤制油研究的張玉卓被神華集團首任董事長葉青納入麾下。

張玉卓于2002年加盟神華集團后,全面負責神華集團的煤制油戰(zhàn)略。其所領導的神華煤制油公司于2003年6月正式成立,注冊資金20億元。隨后,張玉卓帶領神華煤制油在該領域大展拳腳。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神華集團在煤制油化工領域已經形成完整體系,成為全球唯一同時掌握百萬噸級煤直接液化和煤間接液化兩種煤制油技術的公司。近十多年來,神華集團主要建成并運行了4個大型煤制油、煤化工示范工程:鄂爾多斯煤直接液化百萬噸級示范工程、年產18萬噸煤間接液化示范工程、年產聚乙烯、聚丙烯各30萬噸的神華包頭煤制烯烴示范工程和年產聚丙烯50萬噸的神寧煤業(yè)集團煤基烯烴示范工程。2015年,神華生產各類油品化工品1047萬噸。

雖然當前國際油價仍在55美元/桶左右徘徊,但隨著作為國家戰(zhàn)略儲備的神華煤制油項目順利投運,張玉卓似乎也已完成了他在神華集團的使命。

在今年3月由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fā)展高層論壇2017經濟峰會”上,張玉卓表示,“神華集團作為全球第一大煤炭生產商,我們有信心在今后35年,能把煤炭使用到最清潔,最高效。”

張玉卓簡歷

1978年山東科技大學學生;

1982年8月-1985年7月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碩士研究生;

1986年3月-1988年12月北京科技大學采礦工程系博士研究生;

1989年1月-1992年9月煤科總院北京開采所特采室副主任;

1992年9月-1993年9月英國南安普頓大學博士后;

1993年10月-1996年5月美國南伊利諾依大學客座研究員;

1995年5月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助理;

1997年1月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副院長(期間掛職山東兗州礦務集團公 司副總經理);

1999年3月 煤炭科學研究總院院長;

2002年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黨組成員,兼中國神華煤制油有限公司董事長(2002-2008年在清華經管讀管理科學與工程博士,獲經管學院博士學位。);

2008年12月 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11年5月25日 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董事長。是中國僑聯副主席、中國企業(yè)僑聯主席。

2011年12月8日 首次申報并順利當選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yè)工程學部 院士

2014年5月19日至2017年3月,任神華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時政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媽祖聯名新品發(fā)布 金門高粱酒推出“富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