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國內頻道>社會新聞
分享

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時有發(fā)生。為此,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建議,要建立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預防和發(fā)現(xiàn)機制,防患于未然。她建議,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資料庫并實現(xiàn)全國聯(lián)網(wǎng)、公開,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崗位不得錄用有性侵犯罪記錄者,加強未成年人預防性侵教育,普及防性侵的相關法律知識。

“童年時遭受性侵,對孩子的生理與心理帶來的往往是不可挽回、甚至伴隨終身的傷害。”劉希婭代表說,未成年人心智尚未成熟,不知如何面對,容易出現(xiàn)抑郁等心理問題,要高度重視未成年人遭受性侵事件,保護孩子。

在走訪調研中,劉希婭代表發(fā)現(xiàn),性侵未成年人的案件中,犯罪嫌疑人不少是被害人在學?;蜓a習機構的老師等熟人。2019年3月,“女童保護”座談會發(fā)布的《2018年性侵兒童案例統(tǒng)計及兒童防性侵教育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媒體公開報道受性侵兒童超過750人。在作案者與受害兒童的關系方面,熟人作案210起,占比66.25%;其中師生關系有71例。比如,某地一名小學校長曾因強奸罪被判有期徒刑7年,出獄后竟然又成為一所國際學校老師,再次利用職務之便猥褻學生。預防未成年人性侵的發(fā)生,關鍵還是要重點關注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人群。

劉希婭代表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對未成年人預防性侵的教育不夠,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學校有顧慮,家長不重視,孩子很羞澀。學校害怕此類事件有損學校名聲;一些家長可能覺得孩子還小,沒有必要進行相關教育;而孩子對于性教育的問題難以啟齒。孩子缺乏預防性侵害的知識、自我保護能力和遇上此類事件后的應對處理能力,加上家長監(jiān)護不到位,導致案件發(fā)現(xiàn)難、取證難。案件發(fā)生后,被害人往往被誘騙、恐嚇,不敢告訴父母,不敢報警,也沒有足夠的意識和能力獲取、保留證據(jù),致使證據(jù)滅失。

對此,劉希婭代表建議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信息資料庫并實現(xiàn)全國聯(lián)網(wǎng)、公開。她認為,可以考慮建立近年來性侵未成年人犯罪資料的專項信息庫,并在全國范圍內實現(xiàn)跨省市、跨區(qū)域聯(lián)網(wǎng)和實時更新,實現(xiàn)跨區(qū)域查詢犯罪記錄,解決犯罪嫌疑人異地流竄等問題。由有關部門在信息庫中完善性犯罪者的姓名、照片和犯罪事實等內容,向各類幼兒園、中小學、補習機構和培訓機構等與未成年人有密切接觸的單位或部門開放,供這些單位知曉、查詢。

“要完善機制,與未成年人相關的工作崗位,一律不得錄用有性侵犯罪記錄者。”劉希婭代表說,2018年最高檢“一號檢察建議”提出“建立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和入職查詢制度”。上海、重慶、貴州等地已在探索試行。建議所有與未成年人密切接觸的單位或部門,如針對未成年人的各級各類課外培訓機構、兒童醫(yī)療機構、游樂園等場所,在招聘員工時都必須進入“性侵害未成年人違法犯罪信息庫”查詢,任何有性侵犯罪記錄者一律不能錄用。還要建立嚴格的追責制度,未按規(guī)定進行查詢或查詢有相關犯罪記錄仍錄用的單位,需承擔相應責任。

保護未成年人,教育是關鍵。劉希婭代表認為,加強孩子和家長的防護意識、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能力是預防未成年性侵的第一道防線。在道德與法治、健康教育等課堂上,老師教學生認識并學會保護隱私部位、具備基本的兩性常識。還可以開展法治課堂,宣講如何預防性侵、遇到此類情況如何保留證據(jù)、報案。在家庭中,家長也應教育孩子與異性相處的方式。通過全社會的廣泛宣傳和教育,切實提升未成年人防范性侵傷害的能力。

責任編輯:林晗枝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相關閱讀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福建南平:非遺大賞 展閩韻風華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