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新華社北京2月11日電(羅沙、李晉嫻)近年來,利用網絡制造散播謠言、負面信息進行敲詐勒索的案件時有發(fā)生。最高人民法院11日發(fā)布6件依法懲治利用網絡敲詐勒索犯罪典型案例,充分發(fā)揮典型案例的震懾、警示、教育作用,標明網絡行為紅線,指明依法維權路徑。

據介紹,此次公布的典型案例涉及網絡造謠、惡意索賠、曝光企業(yè)“黑料”后尋求“商務合作”、借“裸聊”實施威脅等多種敲詐勒索新型犯罪手段,人民法院堅決依法從嚴懲處,堅持全鏈條打擊。

其中一起案例中,被告人孫某媛系某網絡主播的“粉絲”,自認為被害人與主播關系曖昧,捏造多條虛假負面信息,匿名向被害人親屬、同事、客戶以及社會公眾散布,多次威脅、要挾被害人給付巨額錢財,并在被害人有自殺舉動后繼續(xù)人身攻擊、索要錢財。法院對孫某媛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八年七個月。

另一起案例中,被告人相某漫在多個線上外賣平臺購買食品并投放異物,隨后拍照反饋給平臺和商家,以不賠償就投訴相威脅,先后向4家餐飲店鋪索要共計人民幣3169元。法院對相某漫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個月。

有的人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網絡實施敲詐勒索,卻仍提供資金、場所、技術等方面幫助。一起案例中,被告人賀某武與人共謀,購買IP地址非法搭建跨境網絡專線,出售給緬甸某專門從事“裸聊”敲詐勒索犯罪的窩點,并雇傭技術人員對跨境網絡專線進行維護,獲利共計人民幣857萬余元。賀某武有坦白情節(jié),認罪認罰,退繳違法所得,退賠被害人部分損失并取得諒解。法院對賀某武以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四年五個月。

最高法同時指出,有的敲詐勒索被害人因為害怕隱私暴露不敢報警,有的被害單位因自身存在問題怕被追責或影響生產經營不愿報警,導致一些犯罪行為沒有被及時制止和打擊。人民法院鼓勵網絡犯罪被害人在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及時報案尋求公安、司法機關的幫助,勇于拿起法律武器與違法犯罪作斗爭。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韓國警方:涉嫌妨礙特殊公務執(zhí)行 對尹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