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分析

派送費漲價能否提高快遞員收入?

在行業(yè)競爭加劇,成本不斷上漲的情況下,快遞業(yè)員工流失嚴重。今年春節(jié)前后各地出現快遞公司基層網點倒閉、快遞員停工、快件積壓等情況。當時業(yè)內有觀點認為,快遞員收入過低,影響快遞業(yè)發(fā)展。

今年4月28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曾發(fā)布《2017年中國電商物流與快遞從業(yè)人員調查結果》顯示,74.6%的電商物流和快遞從業(yè)人員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5000元,月平均收入在8001元以上的僅占1.44%,快遞員“月薪過萬”只停留在個別媒體的報道中。

從快遞從業(yè)人員的收入看,快遞員的收入按派件數量計費,提高派送費應該能改觀一線快遞員的收入和生活狀況。

這也成為6大快遞公司集體提升派送費的原因。百世匯通高級總監(jiān)錢衛(wèi)對新京報記者表示,隨著各項成本都在提高,為了支持網點的建設運營,將逐步提升派送費。

不過派送費提高后快遞員是否能夠直接受益,則取決于快遞公司派送費的發(fā)放模式。對于派送費的下發(fā)方式,韻達方面稱,基本上是通過系統(tǒng)給網點的。天天快遞則表示,派送費直接通過“天寶”軟件對接到快遞員個人。

淘寶“包郵”賣家:擔心其他費用提升

5月17日,新京報記者聯系上數位淘寶賣家。他們紛紛表示暫未收到“快遞派送費上漲”的通知,但對于這一政策是否會影響店鋪今后經營模式,店家分為兩派:對經營無任何影響,以及“不得不改變策略,以免出現巨大壓力”。

記者聯系上一家銷售正品潮鞋的店鋪老板周飛,他表示“不存在任何影響”。“首先鞋類單品價格較高,基本都是在1000元至2000元;其次我們每月銷售在1000筆上下,每個月銷售額基本保持在100萬元以上。”周飛向記者解釋到,“之前和快遞談好的價格是不超重情況下每單7元,每個月快遞費在7000元左右,即使現在每單派送費上漲0.15元,也不過多出150元,對每個月利潤影響不大。”

不過在淘寶經營衣架、筆筒等日常小物品的何健,卻對快遞派單漲價頗為頭痛。記者了解到,盡管目前他的店鋪每月銷量保持在4000至5000單,這些貨品價格大多都僅為幾元錢,每單利潤微薄,店鋪每個月利潤不過5000至6000元。

“之前店鋪承諾滿15元包郵,但如果快遞派送費漲價的話,那么按照每單多出0.15元,每個月也要多支付600元至750元。”盡管看似對何健影響不大,但讓他焦慮的是,這次派單上漲是否會引發(fā)快遞行業(yè)其他費用提升,例如首重的費用。如果屆時其他費用也提升的話,自己“滿15元包郵”的策略,只能宣告停止,“不然真的是多賣多虧。”

“此次派送費上漲,對淘寶10元包郵 的賣家影響較大。”5月17日,記者采訪曾在淘寶經營3家皇冠店的資深賣家陳奕時,她向記者解釋到,“淘寶店鋪所銷售的貨品,單價越大,派單漲價影響反而不大,畢竟利潤相對較厚。反而那些 10元包郵 、薄利多銷的店鋪將會受到沖擊。本來為了跑量,單品利潤就較薄,如今運費成本上漲,相對來說壓力更大。”

焦點

快遞派送費集體漲價是否涉及壟斷?

2016年12月,廣東圓通、中通等5家快遞公司就因協同漲價收到廣東省發(fā)改委65萬元罰單。此次快遞派送費集體漲價,是否會引發(fā)監(jiān)管方關注?

北京交通大學交通運輸學院副教授張曉東表示,快遞公司提高快遞員派送費,不一定導致民眾快遞寄送費上漲。他認為如果快遞費上漲,引發(fā)監(jiān)管部門關注應滿足兩個條件,一是實際上調快遞費的企業(yè)數量,他們的市場份額有多大,如果上調快遞費的企業(yè)市場份額占80%以上,就滿足了壟斷市場的一個條件。二是是否獲得超額利潤,企業(yè)是否為了攫取壟斷利潤,使價格大于邊際成本。張曉東認為,若要確定以上兩個條件,需要查證企業(yè)的內部資料。

快遞業(yè)如何避免反壟斷指責?張曉東向新京報記者表示,如果企業(yè)能夠證明上調費用,是因為運輸、人力等成本造成的。再者,如果上漲價格同時提高快遞服務的水平與效率,減少野蠻分揀,提高妥投率等方面,消費者也是可以接受的。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有福之州 全民惠游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