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國內(nèi)頻道>國內(nèi)新聞
分享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沈陽鐵西區(qū)盲人大院,老人在曬太陽。

天擦亮不久,“噠噠噠”,盲棍擊地聲響,盲人大院醒了。

這座位于沈陽市鐵西區(qū)的大院本沒有名字,院內(nèi)呈環(huán)型分布的8棟樓都是回遷房,1989年沈陽互感器廠的盲人職工們被安排在此聚居后,“盲人大院”的名字便叫開了。

人最多的時候,院子里住了一百多位盲人。

28年過去,盲人大院周邊高樓漸起,大院南邊的街道成了沈陽有名的汽配城。

院內(nèi)磚紅色的墻皮開始脫落,盲人們和這座大院一同老去——從最初的一百多人逐漸凋零至六十七人,他們的平均年齡76歲,每年都有兩三個“沒了”。

不變的是,幾乎每一個院里的盲人都說:我哪兒也不想去,這就是最好的地方。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幾年前,社區(qū)舉辦活動有30多位盲人參加。

(一)

77歲的李鳳珍皮膚白凈,鼻梁挺直。她曾有一雙美麗的眼睛,瞳仁清澈,不眨眼時能看到漂亮的雙眼皮,現(xiàn)在只剩下一彎褶皺。

她說話輕聲細語,齊耳短發(fā)總是梳得整整齊齊,清瘦的雙腿套著一條淺灰色的牛仔褲,一個人發(fā)呆時,安靜地像一株植物。

來到大院之前,李鳳珍因為失明,在床上整整躺了兩年,“啥都不想聽,啥也不想干”。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李鳳珍走在去活動室的路上。

她本是一個愛花的姑娘,陽臺養(yǎng)了雞冠花、吊蘭、文竹,21歲開始,她得了青光眼,視力一點一點消失——先是蒙了一層薄紗,接著眼前涌動黑的、白的、紅的色塊,后來,每天看到的東西都蒙上了一層霧,最后,“啥也看不見,白天黑夜一個樣”。

她再也沒養(yǎng)過花,去公園別人讓她摸“肉乎乎的大朵花”,她不摸,怕心痛。

“出門都是健全人,會犯怵”,來到盲人大院之前,李鳳珍住的院子幾乎沒有盲人,緩過勁來后,她喜歡呆在家里嗑瓜子,聽評劇。

1992年,李鳳珍嫁進了盲人大院。丈夫也是一位盲人。

她的家簡潔樸素,家具一律沿著墻壁擺放,這樣不容易磕碰。廚房的瓶瓶罐罐擺放都有講究,最左邊的是鹽,往右依次是醬油、味精和香料,做菜時按順序一樣一樣地放,才不會摸不到。家具有時更像是一種坐標,要去廚房,得摸過床頭柜,出房間門,摸過放水杯的木桌。如果再摸過暖壺和鐵鍋,跨過門檻,就能到陽臺曬太陽。

丈夫在世時,手把手教她生活,就像教一個孩子——電飯鍋添兩小碗米,大概需要手掌這么深的水;切土豆,切一半了怕切到手就把剩下的土豆“趴著切”;燒開水別灌太滿,聽響聲八成滿了就停下。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和面時,李鳳珍愛哼唱小曲兒。

四年前,李鳳珍的丈夫患病離世,臨終前還惦記著,讓她“睡覺之前要記得反鎖門,往冰箱那邊轉(zhuǎn),轉(zhuǎn)兩圈”。

丈夫走了,李鳳珍只剩下一個已經(jīng)出嫁的女兒。她開始一個人生活。她思念老伴,但從不說,家里也不供奉任何遺物。

黑暗中,她每天重復(fù)著和丈夫一樣的家務(wù)勞動,“我一擦地,就會想起以前他幫我擦地,我一灌暖壺,就想起以前他灌暖壺那聲響”。

(二)

盲人大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沈陽市倡導(dǎo)盲人“自食其力”,街道將每一位盲人送去福利廠房上班。

盲人大院的盲人們都是當(dāng)時沈陽市互感器廠的工人。互感器廠給他們安排宿舍居住,如今廠子已經(jīng)不在了,原來宿舍區(qū)的三排平房也經(jīng)過拆遷改造變成了樓房,廠里按照拆遷標準給職工分房,最小戶是50平米左右,最大的有70平米。

和李鳳珍一樣,院里的盲人都是后天失明,小時候得了青光眼、白內(nèi)障,逐漸看不到東西。

這群盲人從十六七歲便一起共事,做筷子、扎掃帚,纏線圈,每天早晨七點半,被一輛大客車接去上班。

73歲的張賢回憶,當(dāng)時他們的工作是制作互感器零配件,他們按照班級分類,有纏線班、裝配班、碼片班,纏線班人數(shù)最多,左手拿著線,勒緊,纏在一個鉆了孔的塑料板上。最大的線圈兩天才能纏一個,中型線圈一天可以纏十個左右的,小線圈一天能纏二十個。

廠里也有健全人,“但健全人有時候分心,咱們就一心一意干這個,他們看看這看看那,溜達,精神沒咱們集中,有時候一天比咱們少4個左右,咱們纏20個,他們纏15-16個。”

20年前,他們陸陸續(xù)續(xù)地都退休了。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5月2日,院里的盲人們在排練節(jié)目,合唱《沒有共產(chǎn)黨就沒有新中國》。

如今,盲人大院里的退休職工每月退休工資在2000-3000元,多數(shù)人在2700元左右,他們有自己的住房,生活簡單,不怎么需要花錢,退休金多數(shù)用來給孫輩,有老人閑聊,說“去年一年我算了一下,給我那小孫子花了三萬塊”。

盲人們對自己的現(xiàn)狀也滿意。張賢說:“現(xiàn)在盲人從盲校畢業(yè),只能搞點按摩,沒有我們那時候好?,F(xiàn)在每天一張大的,一張小的,(一張一百元,一張五十元)養(yǎng)活我們,真挺好。”

(三)

無盡的黑暗中,一切關(guān)于“看”的動詞,在這里都變成了“摸”。上廁所前,要先摸摸馬桶的位置,炒菜時,每翻炒一兩下就要用手摸摸軟硬,一盤菜炒好后,手燙得通紅。

這里的一蔬一飯都得之不易,如果要買菜,只能等到周四社區(qū)安排的“送菜上門”服務(wù)一次性買齊,從前沒有“周四菜場”時,盲人們只能托人帶菜。健全人半個小時能做好的烙餅,他們要花四五個小時,身上沾滿面粉。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盲人們?nèi)ベI菜,一名坐輪椅的殘疾老人是她們的“眼睛”。

用勺子放鹽放不準,很多盲人都是用手掐著鹽,細細地撒在上面,一頓飯下來,手上沾滿了油、鹽、辣椒面。

盛菜是一門技術(shù)活,把盤子懸在鍋的上方,鍋鏟先磕一下盤口,再翻腕扣下,一鍋鏟一鍋鏟地往上碼。

老伴在世時,有一次想吃螃蟹,李鳳珍托人帶了四只回來,不知道如何清洗,就丟進塑料袋裝水晃蕩,鍋里水一熱,便丟進鍋里,螃蟹“嘰里呱啦”頂鍋蓋,她死死地摁住,“嚇壞了,以后再也不敢買螃蟹了”。

做土豆絲也有經(jīng)驗。李鳳珍會先用菜刀沿著土豆的輪廓打轉(zhuǎn),遇到凸起的“結(jié)”,便加大力氣,削去,五個土豆摸起來全都是光滑的以后,她才開始用削皮刀削皮,這樣炒出來的土豆絲里,沒有一點黑點兒。

院里的盲人并沒有放棄應(yīng)有的美麗和體面。

邱素華今年七十歲,她燙頭發(fā),抹眼霜,只穿白色的襪子,盡管看不見,她能說出自己每天穿著的樣式和顏色,哪件衣裳別人說不好看,她就再也不愛穿了。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邱素華(左)和李鳳珍(右)在家中聊天。

每天早飯后,李鳳珍都會蹲在地上,用抹布一點一點把家里擦干凈,她把能擦的東西都擦一遍,包括記者放在桌上的手機。上完廁所自動沖水后,她會用洗菜水再沖三遍,“洗了韭菜蒜苔的水不用”,怕有味道。

邱素華的家也找不到落灰的地方,暖氣一停,她便琢磨著要用布遮住暖氣片,她反復(fù)確認“這個真的好看嗎”,家里人都說好看,才心滿意足蓋上。

有人問邱素華要個饅頭吃,她便把家里的饅頭一個一個摸過,挑一個“摸著沒有一點疙瘩的”遞給人家,心里才安心。

有段時間,樓道里有人亂扔垃圾,李鳳珍特別怕別人誤會是盲人扔的,她當(dāng)著眾人的面大聲說:我敢保證,沒有一個是咱盲人扔的。

(四)

盲人老了,大院里從前有80多戶100多位盲人,一個一個“沒了”,如今只剩43戶67人。從前,社區(qū)組織辦活動,活動室座位總是不夠坐,現(xiàn)在有時都坐不滿。

在盲人大院,日子流淌得緩慢,近三十年來,盲人們只玩同一種撲克游戲,他們拄著盲杖,每日往返于家和活動室之間。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李鳳珍正在撫摸撲克牌上的盲文。

“聽著啊,咱就給你聽聽這聲,七八九十鉤”,對方只剩兩張牌了,李鳳珍摸了摸手牌上凸起的盲文,這一局應(yīng)該是輸了。

每天下午,院里的盲人活動室都有人打牌,他們把普通撲克牌刻好盲文,花色數(shù)字都刻上,打最簡單的“跑得快”。沒有人在乎輸贏,“都是圖一樂”。

吃過晚飯后,是固定的“嘮嗑時間”。盲人們圍坐一團,聊自家餐桌上的蕓豆和茄子,一聽有腳步聲靠近,便哈哈笑起來,他們一聽就知道來的是誰。

他們也努力融入現(xiàn)代生活——和網(wǎng)友語音聊天,學(xué)習(xí)發(fā)紅包搶紅包,聽《人民的名義》。曲鳳蘭每天都要上網(wǎng)。她打開主機,不開顯示屏,把聲音調(diào)大,隨著鍵盤敲擊,讀屏軟件一個一個開始介紹“硬盤”、“電視劇”、“人民的名義”,這套流程曲鳳蘭太熟悉,讀屏軟件第一個字還沒說完她就已經(jīng)進行下一步操作了。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曲鳳蘭每天都要上網(wǎng),她學(xué)會了和網(wǎng)友語音聊天。

《人民的名義》還沒有更新完,她追到了第十集,一邊吃花生一邊聽劇,她并不急著知道結(jié)局,“管他誰是好的誰是壞的,看著看著不就知道了”。

但他們還是害怕出門。

二十多年前,院里有盲人去過北京,那會兒沈陽下小雨,他們穿得厚實,有人說他們“一個個穿的像豆包兒似的”,排隊上廁所時,盲人隊伍是歪的,他們聽到有人小聲議論——“屁股長歪了”。

現(xiàn)如今,馬路上車越來越多,就算去只隔了一條馬路的公園走走,盲人也得有人領(lǐng)著。他們怕車,院子里,盲杖一碰到車,報警器就響了,“嗚嗚嗚的”,心里發(fā)慌。

盲人大院,越來越像城市里的孤島——出大院門右拐,有一家烤肉店,邱素華聞著香味有些嘴饞,得等孩子有空才能帶她去,“外面的娛樂活動很多,盲人一個都去不了”。

活動室里,有人小聲說,我是盲人,就應(yīng)該和盲人大院在一起。

沈陽大院里的盲人:學(xué)習(xí)搶紅包 聽《人民的名義》

買完菜回家的盲人,他們最怕過馬路。

(五)

“外面”對于院里的盲人來說,是一個越來越陌生的詞匯。

他們習(xí)慣了自己的生活。“因為對這兒最熟悉。”

這些年邁的老人被子女反復(fù)邀請,“跟我們一起住吧,方便照應(yīng)”,幾乎沒有老人愿意離開大院。

他們也不喜歡被照顧的感覺,就算是自己的子女。“有個健全人在跟前,干啥都打怵,怕人笑話,覺得自己做啥都不正常”,還是現(xiàn)在比較自在,要干啥招呼一聲,大伙兒一起去。

李鳳珍就抱怨,子女們拖地都是“三兩下就完事兒了”,盲人們喜歡一寸一寸地摸,遇到疙瘩就停下來,細細擦去。

她也不愛讓自己的子女幫忙洗碗,每一個碗,都要自己親手放,找起來才踏實。

四年前,老伴走后,李鳳珍成了院里經(jīng)濟條件最困難的盲人。

她只是家屬,沒有退休金,每個月只有360元遺屬費,加上80元老年費,共440元。但她不忍心給女兒添任何麻煩。

那年冬天,沈陽平均氣溫-9℃,因為交不起878元的采暖費,李鳳珍停用了家里的暖氣。

知道消息的盲人朋友馬上幫她湊錢供暖,他們當(dāng)天就湊齊了錢讓李鳳珍家暖和起來了。

那天晚上,李鳳珍偷偷地哭了,“沒有這些盲人朋友我咋活”。

五月二日,春末的陽光灑在院里的長椅上,幾位盲人擠坐一排,瞇瞇笑,嘮嗑。

風(fēng)起,黃沙和柳絮打著卷迎面撲來,路人紛紛捂住口鼻,盲人們看不見,只輕輕拂了拂頭發(fā)。

李鳳珍仰起頭,眼睛對著太陽,“真暖和”。

責(zé)任編輯:金林舒

最新國內(nèi)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部全品類老茶研究專著《中國老茶淺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guān)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dāng),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quán)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quán),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quán)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