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見橋的團隊試圖通過基因編輯技術去修復胚胎中的遺傳突變基因。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生殖中心主任、廣東省普通高校生殖與遺傳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劉見橋教授團隊試圖用 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來消除遺傳病的研究成果近日引發(fā)關注。
“有些倫理學家認為,人的基因是天生的,你不能改,人的基因怎么能改、怎么能變呢?但是我們的倫理也是不斷進步、變化的。四十年前,未婚同居那是可以坐牢的,現(xiàn)在男女戀愛,結婚之前沒有同居的已減少很多,倫理也是在不斷變化。”談及將基因編輯技術應用于人類胚胎的爭議,劉見橋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如是說道。
劉見橋表示,技術是中性的,關鍵在于如何運用,技術可以通過一些管理的措施、相關的制度和規(guī)定予以規(guī)范后,更好地造福人類。
劉見橋還表示,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于人類胚胎的研究對于解決遺傳疾病問題意義重大,雖然運用于臨床仍任重道遠,但將會進一步推進此類研究,“在我的有生之年完全可以實現(xiàn)。”
3月1日,劉見橋團隊的研究成果在國際期刊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分子遺傳學和基因組學》)上發(fā)表。
論文首頁截圖 廣醫(yī)三院供圖
論文部分截圖
該研究通過使用志愿者捐贈的卵子和精子,在實驗室中配對了20枚胚胎,其中6枚胚胎攜帶遺傳性疾病的突變基因。研究人員對這6枚胚胎進行CRISPR基因編輯,最終,1枚胚胎的全部細胞都被修復了,有2枚胚胎實現(xiàn)部分細胞被修復。
這是全球首篇關于CRISPR技術在人類二倍體胚胎中應用的描述,也是首次將基因編輯技術運用于人類二倍體胚胎(即一個卵子和一條精子組成的正常胚胎),在胚胎層面對攜帶遺傳突變基因的胚胎進行修復。
事實上,這已不是研究者第一次嘗試通過CRISPR技術編輯人類胚胎基因。
2015年,中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黃軍就發(fā)布了一項研究,試圖改變人類胚胎中涉及血液紊亂β地中海貧血癥的特殊基因;2016年,廣醫(yī)三院范勇博士團隊嘗試編輯人類胚胎基因,以抵制艾滋病毒感染。然而,只有低于10%的細胞被CRISPR技術成功修復,效率太低使得這項技術不太可行。
而關于CRISPR對人類胚胎進行基因編輯的這些報道在發(fā)布后,均引起了各方激烈討論。關于基因編輯技術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備受關注。
但與此同時,人們也在設想,如果能從胚胎層面修復有遺傳缺陷的基因,那是不是意味著父母攜帶的遺傳病不會出現(xiàn)在孩子的基因里,遺傳疾病將會就此被阻斷呢?
3月20日下午,針對此項研究的成果、意義及面臨的問題,劉見橋接受了澎湃新聞的采訪。
責任編輯:肖舒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網購貨不對板 商家爽快退款還多退1萬?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