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泉州新聞
分享

昨日,市申遺辦發(fā)布“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遺產點簡介。

據介紹,本次泉州申遺項目的遺產整體由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及其關聯環(huán)境構成,分布在自海港經江口平原并一直延伸到腹地山區(qū)的廣闊空間內,完整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貿易體系與多元社會結構,多維度地支撐了“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這一價值主題。

4月18日,在北京召開的國際古跡遺址日活動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介紹,我國2020年的申遺項目名稱為“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本次泉州申遺工作就遺產價值、系列遺產的要素構成邏輯與整體關聯,以及可持續(xù)的保護管理途徑等方面進行了深化研究和完善,補報文本已于2020年2月1日前遞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

泉州是10—14世紀世界海洋貿易網絡中高度繁榮的商貿中心之一,作為宋元中國與世界的對話窗口,展現了中國完備的海洋貿易制度體系、發(fā)達的經濟水平以及多元包容的文化態(tài)度。22處代表性古跡遺址包括:九日山祈風石刻、市舶司遺址、德濟門遺址、天后宮、真武廟、南外宗正司遺址、泉州府文廟、開元寺、老君巖造像、清凈寺、伊斯蘭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窯址、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洛陽橋、安平橋、順濟橋遺址、江口碼頭、石湖碼頭、六勝塔、萬壽塔。

部分申遺遺產點簡介

南外宗正司遺址

南外宗正司是遷居泉州的宋代皇族群體的管理機構。南外宗正司的設置,進一步強化了國家政權對泉州海洋貿易的推動,體現了強有力的官方管理保障。

遺址目前已考古發(fā)現兩處建筑基址、一處水岸設施、一處沿岸道路,出土建筑構件、瓷片等文物。

建筑構件包括瓦件、脊獸、磚塊等。瓦當紋樣包括蓮瓣、牡丹、芙蓉花等花卉圖案和少量獸面紋,磚塊上刻有“官”字,表明其與官方建筑有關。一些瓷器殘片上有墨書,其內容與干支紀年、機構名稱或人名有關,是與皇族群體相關的重要線索。

磁灶窯址(金交椅山窯址)

這是宋元時期泉州城郊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反映了泉州以外貿手工業(yè)為顯著特點的產業(yè)結構,其生產體系和生產規(guī)模展現了世界海洋商貿中心強大的基礎產業(yè)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它與德化窯址、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等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海洋貿易對泉州地方產業(yè)發(fā)展的積極促進。考古工作共發(fā)現南朝至清代(6—20世紀)窯址26處,其中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12處,均分布于晉江支流九十九溪兩岸的小山坡上。金交椅山窯址始建于10世紀,興盛于10—13世紀。

磁灶窯瓷器在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東非等地多有出土,并發(fā)現于南海一號、華光礁一號、韓國新安沉船、印尼爪哇沉船、菲律賓呂宋沉船、哲帕拉沉船等沉船上。

德化窯址(尾林—內坂窯址、屈斗宮窯址)

這是宋元時期泉州內陸地區(qū)外銷瓷窯址的杰出代表,其興起受益于宋元泉州海洋貿易的繁榮,在發(fā)展過程中創(chuàng)燒出獨特的白瓷產品,顯示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本地制瓷產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德化窯位于泉州城西北約70公里處的德化縣,始于晚唐,在宋元海洋貿易發(fā)展的背景下獲得重大發(fā)展,窯址遍布全縣。其中,德化縣城周邊的窯址分布最為集中,已調查發(fā)現宋元時期(10—14世紀)窯址29處。這一帶生產的陶瓷可由陸路運輸至南部永春縣,再經晉江支流東溪運往泉州港口。

尾林—內坂窯址位于德化縣三班鎮(zhèn)西北,窯址分布于上寮溪的南北兩岸,面積約12200平方米??脊殴ぷ饕寻l(fā)現7座窯爐及部分作坊、廢品堆積等窯業(yè)遺存。屈斗宮窯址位于德化縣城潯中鎮(zhèn)寶美山破寨山的南坡上,1976年經考古發(fā)掘揭露出一處元代窯爐遺址。該窯為分室龍窯,是龍窯向階級窯轉化的過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時期窯爐技術的進步與發(fā)展。

安溪青陽下草埔冶鐵遺址

這是宋元時期泉州冶鐵手工業(yè)的珍貴見證,與泉州的陶瓷生產基地共同顯示出宋元泉州強大的產業(yè)能力和貿易輸出能力。

遺址位于青陽村南部的山坡上,面積約一萬平方米,包括一處冶煉遺址、分布于礦山上的一組古礦洞、一處冶鐵生產者余氏家族的祖屋遺址、一段古道,以及為冶煉提供薪材的山地。

經初步考古調查、勘探和實驗分析,冶煉遺址使用小高爐進行塊煉鐵冶煉,并以木炭為主要燃料。生產的海綿鐵經過初鍛形成鐵塊、鐵片等初加工產品后,再加工或運輸至其他地區(qū)進行鍛造再成型,制成鐵器。根據對遺址上提取的10余處炭樣進行的C14年代測定,其年代集中在10—11世紀前后。結合遺址出土錢幣、瓷器殘片的年代特征,可確定遺址為宋代的塊煉鐵遺址。

安平橋

安平橋俗稱“五里橋”,為中國現存最長的跨海梁式石橋。這是泉州與國家廣闊的南部沿海地區(qū)的陸運節(jié)點,體現出海洋貿易推動下泉州水陸轉運系統(tǒng)的發(fā)展。其建成是泉州官方、宗教人士、商人及平民共同參與的結果,既體現了宋元時期泉州多元社會結構對海洋貿易的貢獻,又反映了海洋貿易給泉州社會帶來的經濟繁榮和財富積累。

順濟橋遺址

這是泉州古城與晉江南岸的陸運節(jié)點,是伴隨海洋貿易發(fā)展而建設的出入古城商業(yè)區(qū)的主要通道,完善了泉州的水陸轉運系統(tǒng)。

它與德濟門遺址、天后宮共同體現了海洋貿易推動下古城南部商業(yè)性城區(qū)的發(fā)展,見證了商業(yè)拓展對交通系統(tǒng)的促進。

順濟橋遺址位于泉州古城南門德濟門外,橫跨晉江兩岸,以近順濟宮(天后宮)而得名。順濟橋1211年由南宋泉州郡守鄒應龍主持建造,沿用至20世紀,14世紀以來多次修繕,現以遺址狀態(tài)保存。(記者蔡紫旻)

責任編輯:唐秀敏

相關閱讀
關鍵詞: 申遺項目
最新泉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媽祖聯名新品發(fā)布 金門高粱酒推出“富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