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曾經在鼓嶺上有一所房子,這個家究竟在哪兒呢?”2015年,鼓嶺之友穆言靈第一次踏上鼓嶺尋訪時,只有一張標著序號的舊時地圖和184號的舊址,這些序號對應的住所究竟在鼓嶺何處?一切還是個謎。
為了弄清問題,對這段往事感興趣的中美民間研究者逐漸走到一起,他們挖掘了很多故事,一座座故園的歷史重見天日,福建首個外僑尋根影像數據庫——“鼓嶺家·譜”也由此誕生。2023年,在中外研究團隊的共同努力下,184號舊址終于真相大白。6月20日上午,穆言靈、畢樂華、張又新等鼓嶺之友訪問穆家舊址和古堡別墅,“我們又‘轉厝’(福州話回家)了”。此時離穆言靈研究鼓嶺已將近十年。
尋故地
舊址勾起滿滿回憶
天幕低垂,蘆葦搖蕩,艷陽灑滿鼓嶺。沿著鋪滿砂石的坡道向高處走去,風從南面吹來,攜帶閩江的濕潤水汽,讓人感到清爽。“看,這就是你們老房子的舊址。”在鼓嶺管委會工作人員的指引下,穆言靈看到了自己找尋多年的穆家別墅舊址,情緒激動,喊出聲來:“我真是太開心了!從1948年到今年已經76年了,誰能想到我們能找到老房子!”
穆家別墅舊址位于一小片平坦的高地上,鼓嶺管委會在舊址上砌起了一堵墻,“穆家別墅舊址”和英文“SKYE”的標牌訴說著穆家的往事。“SKYE”意為“斯凱島”,因為他們老家是在蘇格蘭一個叫斯凱島的地方。1948年,穆言靈公公穆靄仁從當地村民手里購置了一棟遭到臺風破壞的石厝,打算重新修繕,房子的名字也提前取好了,就叫“斯凱島”。
一張老照片顯示,時年28歲的穆藹仁面對閩江,意氣風發(fā)地站在石厝殘余的斷墻前,想在這里修建起一個溫暖的家。穆言靈的愛人穆彼得當時還是襁褓中的嬰兒。遺憾的是,1949年,穆藹仁就離開中國,房子最終未能修成。
鼓嶺歷史文化研究團隊成員、當地人郭慶扶著穆言靈在荒地中辨認,他們在房屋舊址南面找到一口古井,一道保存相當完好的防風墻基礎,部分地基,些許殘磚碎瓦。古井被埋在土里只露出一圈井沿,地基上還殘留白石灰。穆言靈取出手機拍下舊址的畫面,發(fā)送給身在美國的愛人。她說:“我先生的身體不是太好,所以這次他沒有來,等明年身體好一些就能來。我要帶一些東西回去讓他看看,他一定很開心!”
穆藹仁大學期間加入美國飛虎隊幫助中國抗戰(zhàn),一生數次進出中國支教,先后任教于福州英華中學、福建協(xié)和大學。晚年,穆藹仁仍作為志愿者到武夷山學院教授英文,他的一半骨灰撒入第二故鄉(xiāng)的閩江。和中國的友誼在穆藹仁家族延續(xù)了三代。
確認穆家別墅舊址頗費了一番功夫。郭慶出了很大力,他翻山越嶺,還動用了無人機,鼓嶺故事的魅力深深吸引著他。
6月20日,他拖著受傷的腿堅持來到現場,為鼓嶺之友講述尋找過程。他說:“鼓嶺別墅有個特色,家家戶戶都會修筑防風墻,以便抵抗每年臺風的吹襲。根據照片看,穆家別墅建在高處,門前有一條坡道,天氣晴好時能看見山下波光粼粼的閩江。”在確認了坡道、扇形地貌和周邊建筑相對關系后,最終確認這里就是穆家別墅的舊址。為了方便通行,鼓嶺專門修了一條通往這里的砂石路。
憶舊事
打虎英雄家族有網球高手
結婚照,打虎歸來,英華校慶,畢樂華的童年……古堡別墅墻上,10多張老照片為柯志仁家族在鼓嶺的生活留下了印記。“這是我外祖父柯志仁,他是鼓嶺著名的打虎英雄”“這是我7歲時的照片,當時就在鼓嶺”……83歲的畢樂華對著一張張老照片回憶過往。
柯志仁,美國傳教士,1900年來華,在福清生活了近40年,兼任培元書院院長,1944從福清返回美國。古堡別墅就是柯志仁家族在鼓嶺的避暑別墅。
柯志仁是知名獵手,鼓嶺那時有虎患,為了保證鼓嶺一帶居民的安全,他組織了一支打虎隊進山打虎,被當地人奉為打虎英雄??轮救蕦懙摹端{虎》一書,講述了他在福建狩獵的過程,以及與一只神秘的藍色斑紋老虎的相遇和錯過。
古堡別墅墻上,就有一張柯志仁和所獵獲老虎合影的老照片,這勾起了畢樂華對于老虎的記憶:“我們有一次去白云洞,在那附近我們聽到老虎的叫聲,我媽媽非常害怕。我至今還記得她當時恐懼的樣子。”
畢樂華的父母都在中國出生,父親在上海任職,母親柯妙玉在福州,戀愛期間兩人頻繁魚雁傳書,之后在倉山石厝教堂喜結連理。婚后兩人均任職于福州英華中學。
畢樂華從小在中國長大,年逾八旬至今鄉(xiāng)音未改,見到鼓嶺的朋友們,依然能說上一些地道的福州話,清晰地說出兒時玩伴的小名。去年她還重遇童年閨蜜李怡英,“英”“華”時隔多年重逢,相談甚歡。
這次回鼓嶺,除了兒時住過的古堡別墅,她還來到了鼓嶺網球場。站在網球場前,畢樂華取出一張鼓嶺網球賽老照片,她的父親獲得了這場網球賽的冠軍,照片里的他正和對手握手示意,笑容滿面。“從1931年我父母親結婚開始,一直到1948年,除了中間幾次去浙江莫干山避暑外,我父親幾乎每個夏天都在這里參加網球賽。”畢樂華回憶道。
除了運動天賦外,寫作也是柯志仁家族一直延續(xù)的傳統(tǒng)。柯志仁編著的《華南鳥類》以鼓嶺鳥類為研究對象,是記錄中國鳥類最早的現代科學著作之一。這本書由柯志仁及其兒子柯約翰主筆,女兒柯妙玉撰寫故事并繪制圖例。畢樂華于2023年將此書及一批石雕擺件、精美絹扇等藏品贈予鼓嶺管委會,如今收藏于鼓嶺山居生活博物館。
畢樂華也有寫作基因,如今她剛剛寫完兩本書,其中就有講述家族和鼓嶺生活的故事。她計劃將這兩本書贈予即將開館的鼓嶺·家族故事展示館。
尋舊物
中國紅鞋代代相傳
穆言靈很早就喜歡中國文化,上大學時,她和“中國通”穆彼得相識相戀。共同的向往讓他們在1988年踏上中國的土地,在這里工作生活達30年,直到2017年返回美國。穆言靈曾主持央視“希望英語”欄目,女兒愛中、愛華自幼接受中國文化,這一對美國“姐妹花”曾登上央視春晚的大舞臺,一時家喻戶曉,愛華長大后也成為央視的一位知名主持人。
離開穆家舊址,穆言靈帶走了三樣殘片——地磚、瓦片和墻里的石灰塊。“彼得還在美國等我的消息,這些算是穆家在鼓嶺的一些見證。”穆言靈說。
老物件凝結著歲月,見證著友誼。穆言靈主理的“鼓嶺山居生活博物館”(富家別墅)收藏數百件鼓嶺的老物件,大部分由她和鼓嶺之友捐贈。在穆言靈的家中還保留著當年穆彼得所用的襁褓、中式紅色虎頭鞋等,鞋子由鼓嶺婦女一針一線縫制而成。
愛中、愛華怎么樣了?穆言靈告訴記者,小女兒愛華如今在美國一所大學負責國際教育合作項目,依然和中國朋友們保持著密切的往來;大女兒愛中的孩子也一歲半了。“愛中的孩子出生時,也穿上了爺爺曾穿過的紅鞋子。這雙中國的紅鞋子,爺爺穿過,愛中愛華穿過,現在愛中的娃娃也穿上了。”
穆言靈希望,這些凝聚時光和記憶的紀念物,能在家庭內部代代相傳,也希望后代能借此再一次踏上鼓嶺尋根之旅。(記者 林玉和 朱榕)
責任編輯:趙睿
- “鼓嶺之友”不遠萬里來榕 參加“鼓嶺緣”中美青年交流周2024-06-21
- 百歲老人跨洋圓夢 用福州話祝“平安” ——“鼓嶺之友”回家見聞2023-07-04
- “英”“華”再相逢 閨蜜情更濃——“鼓嶺之友”回家見聞2023-07-03
- 2023“鼓嶺緣”中美民間友好論壇在福州舉行2023-06-29
- “鼓嶺之友”座談會在福州舉行2023-06-29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福州市長樂區(qū)吳航街道:扎實推進“河長制” 2024-06-2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