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福建 福州 閩南 臺灣 國內(nèi) 國際 娛樂 體育 圖庫 視頻
論壇 房產(chǎn) 創(chuàng)業(yè)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國 交友 婚嫁 親子

      亞裔財富正趕超美國白人 專家稱重視教育是主因

      據(jù)美國中文網(wǎng)報道,聯(lián)儲會的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亞裔美國公民過去25年來在收入和財富上都有明顯增長,正在趕上、甚至超過白人,成為最富有的群體。

      據(jù)全國廣播公司財經(jīng)頻道(CNBC)報道,圣路易斯聯(lián)儲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按照族裔分類列出收入增長,發(fā)現(xiàn)白人家庭的通脹調整后的收入仍然排名第一。但是,亞裔美國人的財富自從1989年以來出現(xiàn)“戲劇性變化”,他們當中的中等收入比例已經(jīng)超過白人。那主要歸功于最近幾十年來亞裔年青人的教育程度提高。

      圣路易斯聯(lián)儲銀行經(jīng)濟學家埃蒙斯(Bill Emmons)說,亞裔美國人也許在今后幾十年成為全民最富有的族裔。他說,“如果亞裔財富不在今后25年超過(白人),我會感到吃驚?!?/p>

      根據(jù)圣路易斯聯(lián)儲銀行的研究報告,亞裔美國人2013年的中位數(shù)財富為91,440美元,相當于白人的70%。他們的財富自從1989年以后增長了43%,白人財富同期僅增長3%,盡管他們的絕對數(shù)字高達134,008美元。

      但是,美國人的財富故事暴露相當大的族裔差距。拉美裔和黑人同白人之間的中位數(shù)財富相差90%。拉美裔2013年的中位數(shù)財富為13,900美元,比1989年增長51%;黑人的中位數(shù)財富為11,184美元,也上升45%。

      亞裔財富的可預測變數(shù)就是教育,但那并非唯一因素,也不全部呈線性趨勢。但亞裔方面的進展的確提出如下問題:教育帶來他們的財富增加?還是財富保證他們接受更多教育?

      埃蒙斯感覺是后者。“你越是有錢,你就越是能投資教育?!?/p>

      在35-39歲年齡組,73%的亞裔2013年都有高中以上的學位。那一比例明顯高于白人的54%,更2倍于黑人的36%,3倍于拉美裔的23%。如果進一步查看4年大學學位以上的比例,差距更大:亞裔65%,白人42%,黑人26%,拉美裔16%。

      這種教育程度差距影響深遠,也帶來某種循環(huán)性發(fā)展。教育程度差距加大財富積累差距,后者再驅動教育差距。

      皮尤研究中心拉美裔趨勢項目副主任科查爾(Rakesh Kocchar)說,金融知識能幫助他們致富,而財富又能幫助人們獲得金融知識。他還說,財富也因為個人所處的經(jīng)濟生活而受到推動。

      如果人們從來沒有接觸重大的財務選擇--比如低教育程度的人當大巴售票員,從來沒有得到401(k),一直依靠政府救濟項目,就從來沒有機會學習如何有效地管理資金。

      埃蒙斯將分析數(shù)據(jù)集中到62歲以下的亞裔人群時,中位數(shù)財富和中位數(shù)收入均已超過白人同齡群體。

      他說,那就意味著年青的亞裔人口財務上超過年齡大的亞裔。老一代亞裔和同齡白人相比,財富上要弱一些。

      布魯金斯學院兒童家庭中心主任哈斯金(Ron Haskin)說,亞裔老人和年青人的財富差距不正常。通常財富系數(shù)都是另一走向:老年人財富高于年青人。但是,亞裔人口當中卻是年青人更富有。

      年青亞裔通常都是移民子女或者本身就是移民。哈斯金說,許多亞裔都是從零開始,幾乎把所有東西都留在故國。

      除了儲蓄能力之外,財富積累可能同儲蓄的激勵因素相關。埃蒙斯說,富有者有較大的激勵因素來學習金融制度及積累財富,因為他們需要把收入轉入退休賬戶。較低收入階層可能沒有那種動力,因為他們更多依靠政府的退休項目。(王恒瑞)

      責任編輯:陳娜na
      ?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峽網(wǎng)(海峽都市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報業(yè)新媒體發(fā)展有限公司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福建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wǎng)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