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崆峒笑談最初主要以‘鬧笑話’為主,說的是老百姓的家長里短,唱的是鄰里之間的趣聞軼事。”甘肅平?jīng)?ldquo;崆峒笑談”傳承演藝中心主任李丹宇日前介紹說,笑談是農(nóng)民自己創(chuàng)作的,除了要保留“原汁原味”,探索通過藝術“包裝”,使其登上大雅之堂,要把咱老百姓的“地攤戲”一直唱下去。

崆峒笑談又稱笑攤、笑壇,俗稱“諞干傳”或“丟丑”,是一種以逗樂為主的傳統(tǒng)民間小戲。《東京夢華錄》中記有“學鄉(xiāng)談”,《笑史》中有“世所傳笑談,乃其影子”的記載。主要流傳于甘肅平?jīng)龅貐^(qū),寄托著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向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李丹宇介紹,崆峒笑談大約形成于宋元年間,成熟于明清兩代,盛行于清末和民國初年。其劇目內(nèi)容多為民間日常生活的糾葛、瑣事,包含笑料,也有青年男女愛情小故事。從內(nèi)容到形式均散發(fā)著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特別是其語言,樸實生動,通俗機智,幽默又耐人回味,“它是喜劇,又是丑戲。”

“盡管一上場你就知道什么人物,但是每個演員的表演方式不同,效果總是出乎預料,這也正是笑談的魅力所在。”李丹宇說,發(fā)展成今天的小戲,說唱的內(nèi)容也在與時俱進,從剛開始單個的鬧笑話、講故事,發(fā)展到兩人傳統(tǒng)相聲似的一唱一和,再到幾個人同時表演,每人扮演不同角色,“但崆峒笑談所有的曲目,都是喜劇,沒有正劇和悲劇”。

李丹宇說,一般在演出大戲之前,會先演一些笑談,正因為是喜劇,以此來熱場。然而更多時候,笑談還是在民間,在街頭、在大院,點一盞煤油燈,用胭脂畫兩個紅臉蛋,扎個紅頭繩,甚至穿著破棉襖、破鞋,人們就開始了“想唱就唱”的娛樂生活。

而對于農(nóng)村人而言,樂器和服裝,相對比較缺乏。“他們是本著有什么用什么。”李丹宇告訴記者,有一個二胡也能唱,有一個板胡也能唱,有一個三弦也可以唱,好多樂器借用的是耍社火的道具來演出。村里過年過節(jié),村民搬新房等都會用笑談來助興。

李丹宇坦言,笑談是老百姓自己的東西,是一種口頭文學,有時候“藝術性”不高,但是反過來講,它能夠把一個小的笑話,能夠改編成一個劇目,立起來,作為一個立體的藝術讓人們欣賞,難能可貴。至于它為什么缺乏“思想性”,因受當時封建思想統(tǒng)治的影響,不敢講政治,只能講笑話,讓大家高興就行。

“凡是走入了這個行當?shù)娜?,不知道他們的熱心從哪來,特別熱愛,又沒人給他們錢。”李丹宇對此感同身受,很多老藝人,在串門聊天的同時,也不忘“切磋”唱功,探討新唱法。然而,隨著老一代的藝人逐漸離世,原汁原味的笑談越來越少。

上世紀八十年代,平?jīng)鲩_始對崆峒笑談進行了挖掘整理,平?jīng)鑫氖返谖遢嫛稇騽∈犯濉返谝淮蜗到y(tǒng)的闡述了“笑談”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現(xiàn)狀。直到2007年,原崆峒區(qū)秦劇團又組織人員多次深入農(nóng)村,向笑談傳承藝人虛心請教,挖掘、整理、保護遺存劇目。“只要聽說誰會唱,就去找尋。從鄉(xiāng)間小路到田間地頭,搜集到了最鮮活的原生態(tài)資料。”李丹宇說。

像李丹宇一樣的老藝人,都希望笑談能在原生地繼續(xù)傳承。然而,由于資金缺乏,導致傳承“熱幾天,就涼了”,無法長期堅持。他說,“雖然省里一次性撥款支持建了傳習所,但沒有一定的活動經(jīng)費來扶持當?shù)剞r(nóng)民演出,原地保護、原地傳承舉步維艱。”

2011年,“崆峒笑談”被正式列為甘肅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2013年,崆峒笑談開始與崆峒武術“一文一武”,經(jīng)常同臺展演,向南來北往的游客展現(xiàn)當?shù)乩习傩盏拿袼孜幕?/p>

據(jù)了解,該傳習所自2005年投入使用以來,先后挖掘整理、編排演出“崆峒笑談”傳統(tǒng)劇目20余出,創(chuàng)作演出現(xiàn)代秦腔戲2臺,開展千臺大戲送農(nóng)村、進社區(qū)等活動170余場。目前,該演藝中心已成為鄉(xiāng)鎮(zhèn)(社區(qū))笑談業(yè)余劇團的培訓基地,累計完成演出65場次。

李丹宇表示,崆峒笑談是地攤戲,要供今天的人來欣賞,首先要保證它的原汁原味,然后與時俱進,完整劇目,加強藝術性,使其登上大雅之堂,供更多人欣賞。同時,幫助恢復民間“崆峒笑談”劇團,舉辦原生態(tài)匯演,培養(yǎng)傳承人,留住黃土高原上的這一民間文化精粹。

現(xiàn)年60歲李丹宇10歲就已入行,“科班出身,演了一輩子戲,我想好好休息一下。”他說,工作了50年,每天都想著明天要干什么,半年后退休,他想過一個月非常懶散的生活。不希望有任何打擾。雖是這么說,但不可否認,他心里最惦記的,還是崆峒笑談。(記者 魏建軍)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部全品類老茶研究專著《中國老茶淺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