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制品
陶制品《雙耳杯》
制作土陶
大眾網(wǎng)青島11月27日訊(記者 尚超 通訊員 榮立元 崔曉語)“幾乎每天都來,在學手藝的同時,也體會到了課堂上沒感受的傳統(tǒng)文化。”今天,談到每周的土陶制作課程,平度市廣州路小學學生徐怡晨頗為興奮。最近,青島市第五期“非遺”名錄的出臺,讓逐漸沒落的平度鋦補技藝、土陶燒制等傳統(tǒng)工藝重回人們視線,何家樓也成為遠近聞名的“中國土陶第一村”。
制陶工藝入“非遺” “中國土陶第一村”聲名遠播
在平度市鳳臺街道的何家樓村,陶缸、陶碗、陶碟等這些早已少有人用的器具依然常見于當?shù)匕傩盏娜粘I钪小?jù)史料記載,何家樓村制陶的歷史,始于明朝洪武二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堪稱“中國土陶第一村”。土陶制品小到爐盆、碗碟缽罐,大到建筑使用的磚、瓦、檐板等,覆蓋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傳統(tǒng)制陶的沿襲也形成了當?shù)鬲氂械耐撂瘴幕?/p>
土陶制作工序步驟分明,成品的完美燒制完全靠師傅經(jīng)驗。“土陶制作有選土、揉泥、拉坯、晾干、燒制五道程序,其中拉坯成型環(huán)節(jié)最為關(guān)鍵。土陶晾干、燒窯也是技術(shù)活,晾干的火候要拿準,燒窯時窯溫達到800℃~1000℃左右,有時還要堵窯頂?shù)呐艢饪讈硖岣郀t溫。”63歲的何家樓村民張茂林從小喜歡制陶,他一邊向記者展示土陶制作一邊介紹,“以前,火候、溫度完全靠肉眼判斷,有經(jīng)驗的燒窯師傅看一眼就知道什么時候該閉窯。”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土陶制品逐漸淡出人們視線,成為博物館里的展品,張永偉常常為此心憂,“我從小就接觸這些土陶,廚房里大到陶缸、小到碗碟都是土陶制品,從事土陶制作也有30年了。”為了將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繼續(xù)傳承下去,2015年,張永偉帶頭創(chuàng)立了平度陶藝博物館并任館長,親自制作土陶,開辦陶藝體驗班,讓更多人能夠感受這份傳統(tǒng)技藝的魅力。不久前,平度市鋦補技藝、七星螳螂拳、土陶燒制技藝成功入選青島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
博物館成學生“第二課堂” 傳統(tǒng)制陶工藝煥發(fā)新生機
每周三下午,廣州路小學都要安排20多名學生到何家樓村土陶博物館參觀、體驗制陶工藝。孩子們在這里聽土陶故事、學習土陶制作,既提高了動手能力,也對傳統(tǒng)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這是我的作品,將來我還要做更多更好的土陶制品,讓更多的小朋友來這里學習,把傳統(tǒng)文化發(fā)揚光大。”徐怡晨指著自己剛做好的陶罐驕傲地說。博物館還與南京路小學等多所學校合作,成為孩子們的課外實踐基地。
如今,土陶幾乎成為何家樓村的代名詞,在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同時,也吸引了眾多的游客。而隨著人們對傳統(tǒng)手工藝的喜愛日漸濃厚,土陶的“身價”也水漲船高,讓更多的年輕人愿意加入到這門傳統(tǒng)手工藝的制作行列當中。
責任編輯:趙睿
- 讓人胃口大開的成都非遺美食——麻婆豆腐2018-11-28
- 揚州杖頭木偶非遺傳承人慶70歲 56年授藝逾千學生2018-11-28
- 非遺書院推進活態(tài)傳承 助力傳統(tǒng)文化回歸大眾生活2018-11-28
- 千年學府弦歌不絕 非遺項目彰顯文化底蘊2018-11-27
- 國家級非遺——大荔“同州梆子”唱響全國戲曲百戲盛典2018-11-27
- 探索粵港澳非遺保護合作新路徑 創(chuàng)新非遺業(yè)態(tài)2018-11-27
- 傳承壯鄉(xiāng)文脈 廣西非遺保護工作碩果累累2018-11-26
- 古老非遺漸成扶貧生力軍 文化旅游實現(xiàn)共贏2018-11-23
- 非遺傳人 捏出不一樣的面人一不留神走向世界2018-11-23
- 湖北民間藝人業(yè)余剪紙十年 傳播“非遺文化”2018-11-22
-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
讓人胃口大開的成都非遺美食——麻婆豆腐2018-11-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