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專題地圖>專題要聞
分享

洮硯世家唯一女制硯師:一雙糙手傳承千年手藝

現(xiàn)年30歲的李琴娟出生于制硯世家,她是甘肅甘南卓尼縣級傳承人,也是家族中唯一一位女制硯師。圖為李琴娟在位于蘭州的”卓尼縣洮硯李琴娟傳習所“內打磨硯臺。 閆姣 攝

中新網(wǎng)蘭州9月4日電 (閆姣)“嗞…嗞…”位于蘭州的“卓尼縣洮硯李琴娟傳習所”內傳出一陣打磨石頭的聲音。李琴娟正坐在凳子上,手握一把平刀,神情專注地磨著置于案上的石頭。隨著刀具在石頭上摩擦,李琴娟不時擦去鏟下的粉末。

數(shù)十分鐘過后,汗滴從李琴娟臉上滑下,彼時,石頭表面已十分光滑。接下來,還要經(jīng)過雕刻、打磨、拋光等10余道工序,運用平刀、尖刀、園刀等近30種刀尖各異的刀具,一塊原石才能被打造成極具收藏價值的藝術品。

洮硯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產于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洮硯鄉(xiāng),與廣東端硯、安徽歙硯、澄泥硯并稱中國四大名硯。其以石色碧綠、石質溫潤、發(fā)墨快而不損毫、儲墨久而不干涸的特點稱譽文壇,遠銷日本、東南亞等地。

現(xiàn)年30歲的李琴娟出生于制硯世家,其祖父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洮硯雕刻傳承人李茂棣,兩位兄長分別是國家級、甘肅省級傳承人,她自己也是甘南卓尼縣級傳承人。

“我沒有爺爺和哥哥們那么大的名氣,但特殊的一點是,我是家族里唯一的女制硯師。”李琴娟稱,通過學制硯手藝,在蘭州市創(chuàng)建傳習所的,卓尼全縣也只有她一名女性。

“我一個女生制硯,困難還是挺多的。”在李琴娟的記憶中,制硯是極辛苦的。“爺爺那個年代,制硯全靠手工。用來借力的肩膀,握刀的手上長滿了老繭。”記者看到,李琴娟握刀時青筋凸起,石頭的粉末“鉆進”她皮膚的紋路,每道痕跡清晰可見。

洮硯世家唯一女制硯師:一雙糙手傳承千年手藝

圖為置于洮硯傳習所內的洮硯?!¢Z姣 攝

李琴娟告訴記者,剛開始學雕刻時,手經(jīng)常會磨爛,時間久了,就變成老繭,像干農家重活農民的手,十分粗糙。“雖然皮膚變糙了,但正是這雙手傳承了老手藝,我很自豪”。

制硯有危險性,也要求制硯師力氣大、腦子活、有耐心。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學藝之初,因力氣和經(jīng)驗都不夠,李琴娟經(jīng)常將原石磨得凹凸不平,只得廢棄。后來在爺爺、父親及兄長的悉心指導下,李琴娟掌握了洮硯雕刻各種刀具的操作,能獨立完成傳統(tǒng)洮硯的雕刻。

在過去,洮硯一般為“龍鳳呈祥”“二龍戲珠”等題材,加以鏤空的的雕刻技法。“鏤空技法雖極具觀賞性,但易破損。”李琴娟稱,后來在與國內其他制硯大師交流時,她借鑒學習“淺浮雕”的雕刻技法,并加入她依據(jù)石頭紋路設計的山水、飛天形象等。“既美觀,又便于保存和展覽”。

傳習所內的方桌和玻璃櫥柜中都置有造型精美的洮硯,但據(jù)李琴娟介紹,這門古老的制硯手藝或將面臨失傳的窘境。“很多年輕人認為制硯太苦太累,不愿學習。”李琴娟稱,雖然兩位兄長和她都竭力推廣洮硯,但價格過高、不易攜帶等諸多因素還是限制了洮硯的發(fā)展。

制硯已變成李琴娟的愛好,現(xiàn)在,她已“沉迷其中”。“我熱愛制硯這門手藝,我希望能盡微薄之力,讓其一代代延續(xù)下去”。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專題要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2025年平潭新春年貨嘉年華啟幕:以舊換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