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IT科技>科技數碼
分享

天氣預報是如何預報天氣的呢?這還要從世界上第一張?zhí)鞖鈭D(weatherchart)的問世談起。

1820年,德國人布蘭德斯利用《巴拉丁氣象學會雜志》上登載的氣象觀測資料,將1783年各地同一時刻的氣壓和風的記錄填在地圖上,在萊比錫繪成了世界上第一張?zhí)鞖鈭D。

當時人們就想:如果把每天的記錄標記下來,然后觀察氣壓和風向的變化,這樣不就可以預測世界各地的天氣狀況了嗎?

于是,天氣圖的誕生拉開了天氣預報的發(fā)展序幕。

但是,對天氣圖預報起推動作用和快速發(fā)展的卻是1853~1856年英、法向俄國發(fā)動的克里米亞戰(zhàn)爭。

1854年11月14日,英法聯軍包圍了塞瓦斯托波爾,當陸戰(zhàn)隊即將在巴拉克拉瓦港灣地區(qū)登陸時,風暴從天而降,黑海頓時狂風巨浪,法國軍艦亨利四號葬身于佛斯陀,英法聯軍幾乎全軍覆滅。

今天能有天氣預報 居然都得感謝戰(zhàn)爭

克里米亞戰(zhàn)爭期間的俄軍陣地(鳳凰網)

這一災難使得拿破侖三世痛定思痛,他責令巴黎天文臺臺長勒弗里埃研究這次風暴,于是勒弗里埃向世界各國天文臺和氣象工作者發(fā)出求援信,搜集1854年11月12日至16日這5天的氣象資料。

這一行動得到科學家們的支持,勒弗里埃收到了250封信函。借助這些數據資料,他繪制了5張逐日天氣圖。

經研究他發(fā)現:這次風暴是從西北向東南移動的,11月12日至13日這一風暴還在西班牙和法國西部,14日時東移到黑海地區(qū)。如果當時能及時做出天氣預報,災難是可以避免的。

1855年3月,他向法國科學院建議,組織觀測網,迅速地將觀測資料集中一地,分析繪制天氣圖。

1856年,法國組建了第一個正規(guī)的天氣服務系統。歐洲的其它一些國家以及美國、日本也都相繼組織觀測網,開始拍發(fā)當日的氣象觀測結果,繪制天氣圖,開展天氣預報服務。

天氣圖預報方法已有100多年歷史,自從有電報后,各地同時間觀測的氣象資料能及時集中到各國的氣象中心,分析出天氣圖。天氣圖主要分地面天氣圖及高空天氣圖,圖上密密麻麻地填滿了各式各樣的天氣符號。

每種符號代表一種天氣要素的測量值或一種天氣現象,所有這些符號都按統一規(guī)定的格式填寫在各自的地理位置上,這樣就可以把廣大地區(qū)在同一時間觀測到的氣象要素,如風、溫度、濕度、氣壓、云以及陰、晴、雨、雪等統統填在一張?zhí)鞖鈭D上,從而構成一張張代表不同時刻的天氣圖。

有了這些天氣圖,預報人員就可以進一步分析加工,并將分析結果用不同顏色的線條和符號表示出來。

今天能有天氣預報 居然都得感謝戰(zhàn)爭

中國人制作的第一張?zhí)鞖鈭D誕生于1915 年。(中國天氣網)

從天氣圖上看到一個個高、低壓系統在移動著,這類天氣系統在移動過程中給各地帶來了天氣變化。

我們從天氣圖上分析出天氣系統,預報它們在未來的移動和強度變化(包括生成和消亡),就能推論各地區(qū)未來天氣的變化,這就是天氣圖預報方法的主要依據。

我們分析各種天氣圖或其他輔助圖表,目的就在于及時分析出引起各地天氣變化的天氣系統。

天氣圖分析正確與否,是天氣圖預報方法的前提。天氣圖預報方法首先要做出天氣形勢預報,即預報出天氣圖上已有的天氣系統,它們未來的移動和強度變化,同時還要判斷有無新生的天氣系統產生。

在天氣形勢預報中,最簡單的方法是外推法,即假定未來天氣系統的移動和變化與起始時刻的情況相同,這種方法也稱作持續(xù)性法。

其次是氣象員在長期天氣預報的實踐中,總結出有關天氣系統移動或強度變化的經驗預報規(guī)則,這些經驗規(guī)則在天氣形勢預報中也有很大作用。

此外,從動力氣象學的一些理論中,也可以推論出一些有關天氣形勢預報的規(guī)則。氣象員根據這些就可以作出未來的天氣形勢預報

。如今,電子計算機的發(fā)展以及各種預測模型與預測算法的出現大大拓展了人類的預測能力,也使得天氣預報越來越精確。

今天能有天氣預報 居然都得感謝戰(zhàn)爭

我國風云二號衛(wèi)星氣象云圖(中央氣象臺).

責任編輯:海凡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一個收藏家的十年:王帥新書《春風最隨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