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IT科技>科技數(shù)碼
分享

如果你問我風光攝影中哪類題材的難度最大?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你:小景風光。

如果你問我如何迅速判斷一個風光攝影師的水平高低?我會不假思索地告訴你:看他作品集里是否擁有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小景作品。

如果以上這兩個回答讓看慣廣角大片的你震驚、難以置信。那么聽聽世界頂級風光攝影師Marc Adamus對自然小景拍攝的評價:

Marc Adamus: I find the intimate scenes challenging to capture because I often feel like an outsider looking in, rather than being contained within something all around me。 With intimate scenes I am less likely to realize the potential for a photograph until the exact moment I am viewing it; where as with a big landscape the potential is usually obvious to me for some time before the picture is taken。 Therefore, the times I have had success rendering effective images from small scenes have often been the times I have been moving very slowly, paying very careful attention。

Marc Adamus曾經(jīng)在接受專訪時說到:我發(fā)現(xiàn)拍攝自然小景充滿挑戰(zhàn),因為我常常感到在拍攝小景時我并沒有被現(xiàn)場的環(huán)境所環(huán)抱,而更像一個局外者在窺探其中。對于我而言,一個大景的拍攝潛力往往顯而易見;然而小景的潛力卻只能在親眼見到那個特定條件時才得以悟到。因此只有當我放慢速度、對周圍的細節(jié)更為仔細地觀察時,才能最終獲得一幅比成功、滿意的小景風光作品。

事實上有同樣想法的頂尖風光攝影師絕不止Marc一個,聽聽Sarah Marino和Ron Coscorrosa的類似觀點:

Sarah Marino & Ron Coscorrosa: Grand scenic landscapes, with their big skies, dramatic foreground elements, and tremendous depth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landscape photography, but they are only that: a part。 An entire universe of possibilities opens up when a photographer looks for and seeks out these often-smaller scenes。 More importantly, photographing these scenes allow the vision of the photographer to shine through in ways that photographing grand scenic landscapes often cannot。

Sarah Marino和Ron Coscorrosa: 那些包含廣闊的天空、震撼的前景、無以倫比的景深的大片(大景)無疑是風光攝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但它們也僅僅只是一部分而已。當一個攝影師開始追尋、捕捉尋那些微妙的小景時,也就打開了一片充滿無限可能的攝影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小景風光攝影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讓攝影師的藝術視野得以升華閃亮,而這種藝術視野的深度往往無法通過拍攝大景所獲得。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然小景攝影?它又有何神奇之處會讓這些頂尖風光攝影師面臨挑戰(zhàn)卻又趨之若鶩呢?本文希望通過一些文字解釋和直觀的實例分析帶你走進小景風光攝影的大門,感受其中的妙趣橫生。

一、什么是小景風光?

給小景風光下一個嚴謹?shù)亩x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盡管見到一張具體照片時,很多攝影愛好者也許能憑直覺感性地區(qū)分是否屬于小景范疇,但小景本身所包括的題材五花八門很難一語概括。筆者覺得與其給小景風光下定義,不如先總結下什么是它的對立面,大景風光:

正如Sarah Marino和Ron Coscorrosa所描述的,大景風光,也就是廣大攝友俗稱的“大片”,往往具備幾個重要的特性:

1。縱深:一個典型的大景畫面通常具有明顯的前景、中景、遠景。

2。寬廣:大多數(shù)大景風光由廣角鏡頭完成。超越肉眼的透視廣度、邊緣畸變造成的視覺沖擊是讓人一見鐘情的絕招。

3。多元素:深度和廣度決定了大景風光畫面中元素的多樣性——絢爛的天空、盛開的野花、形態(tài)美妙的水流等等自然元素的相互組合、相互呼應都是大景風光常見的形式。

以下兩幅即為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景風光,均由16mm的超廣鏡頭拍攝,輔以流行的景深合成技術來達到整個縱深的清晰銳利,以體現(xiàn)一種視覺沖擊。

與大景風光形成鮮明對比,小景風光具備迥然不同的特性:

1。相對較窄的視角:與大景風光的第一眼震撼不同,小景風光的視角往往集中于一個局部。而這個局部的構思選取則充分展現(xiàn)了攝影師對環(huán)境細致入微的觀察。

2。注重于自然景觀局部細節(jié)的規(guī)律:小景風光由于視角的特點往往包含元素的種類并不豐富。然而正因如此,一張好的小景作品會對僅有的元素在畫面上呈現(xiàn)的形狀造型、分布排列有著更為嚴格、挑剔的要求。

3。烘托氛圍、意境:很多小景風光旨在表現(xiàn)一種整體氛圍、意境,而不在于突出畫面中具體哪個景物,也并不一定需要畫面中有明顯的視覺中心點。

千針萬確——冰封的美國威斯康星州蘇必利爾湖岸

如果通過與大景風光對比所得到的這些對小景風光的定義、解釋仍然顯得模糊抽象,那么下面以一些拍攝實例來具體介紹小景風光的部分題材、特點、技巧和思路,希望能給讀者帶來更為全面、生動的認識。

二、化繁為簡

大自然是紛繁錯綜的。越大的場景、越廣的視角通常意味著更多雜亂元素的入境,而對整體畫面表達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拍攝大景時經(jīng)常會在前期絞盡腦汁尋找能避開更多雜亂元素的角度,或者后期耗費大量時間埋頭擦除、修復、克隆掉干擾視線的元素。然而并不是任何條件在前后期努力下都能使最終的照片達到理想的效果。遇到這類情況時,不妨退一步思考一下是否可以通過變換焦距、拉近畫面、仔細觀察選取一個巧妙的局部來大刀闊斧地化繁為簡。

實例1:冰雪奇緣——美國華盛頓州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雪山上的無名雪洞

以“冰雪奇緣”這張照片為實例來介紹這種小景拍攝的思路。這張照片偶得于一次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雪山徒步??λ箍μ厣矫}北起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穿越美國華盛頓州和俄勒岡州,最終到達加利福尼亞州,在它的沿線有十多座雪山。而這次徒步原本的主要目的是拍攝著名的貝克雪山秋景??上旃蛔髅溃嚼锏撵F氣始終沒有散開讓貝克雪山露出真容,拍攝日落大片的可能完全落空。然而當徒步至半山腰時,我發(fā)現(xiàn)了一小片冰川,而在冰川下意外藏匿了一個不及一人高的雪洞。腦海中頓時想起Marc Adamus拍攝過那張夢幻般的雪洞場景“The Deep Blue”,于是一鼓作氣爬進洞里。然而與想象中的夢幻場景截然不同,小雪洞內部地上樹枝叢生、亂石滿地,洞內壁也附著了斑斑駁駁的污泥。這種雜亂繁忙的畫面讓我頓感無從取景。絞勁腦汁也就獲得了下圖所示的全景構圖,并且還是經(jīng)過數(shù)小時的后期清理才得到這樣的效果,與Marc Adamus等拍攝大型雪洞的作品相去甚遠。

在沒有得到滿意的全景構圖后,我換了一個思路,裝上70-200的長焦鏡頭開始考慮拍攝雪洞局部細節(jié)的可能性。由于長焦的視角和肉眼的中焦視角有著比較明顯的區(qū)別,我個人的習慣是端著相機通過取景器觀察、搜索來選取局部。這樣往往比直接通過肉眼判斷更為有效直觀。這個場景的局部取景我使用了以下的思路:

1。光線:表現(xiàn)洞外陽光滲透進洞內所展示的晶瑩剔透。

2。層次:選取洞壁上層疊豐富、走向規(guī)律的部分

3。簡潔干凈:盡可能將瑕疵多的洞壁部分排除出構圖。

最終在一番仔細搜索、嘗試和思考后,得到了“冰雪奇緣”的最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張照片的后期處理也延續(xù)了以上所列的三點思路:

·光線:依據(jù)人眼的視覺規(guī)律,后期時我將照片整個做了上下翻轉,將反射高光的部分置于畫面上方更為引人注目。通過筆刷局部加亮高光部分將陽光的滲入感進一步加強。

·層次:局部壓暗照片四周的陰影部分,同時保持各層邊緣的亮度來強調輪廓線條。

·簡潔干凈:通過克隆工具進一步修復洞壁那些無法避免的小瑕疵。

得益于小景化繁為簡的思路讓我在一個非理想的雪洞場景中獲得一張視角獨特、個性鮮明、難以復制的作品。如果當時固執(zhí)地抱著非全景不拍的思維,那最終只能獲得一張山寨、雜亂版的“The Deep Blue”。此外一張成功的作品的誕生需要明確清晰的拍攝思路,而這種思路往往貫穿了前期與后期。

三、排列規(guī)律

有一類小景著眼于通過被攝物體的排列規(guī)律來表現(xiàn)大自然所創(chuàng)造的機緣巧合。而這些特征多數(shù)可以歸結為簡單的點、線、面的組合擺放。在前面的實例思路中提到過層次這個概念,而層次其實也可以歸為排列規(guī)律的范疇。層次的本質是遠近排列的一些平面,通過它們的輪廓線輔以不同的光影和清晰度來刻畫出一種規(guī)律,進而折射出距離感。下面再舉幾個實例來延伸這一小景拍攝思路。

實例2:紅與白——美國亞利桑那州波浪谷

在旅游信息、圖片信息急速膨脹的網(wǎng)絡時代,美國亞利桑州的波浪谷對廣大攝友來說可謂眼熟能詳。它的攝影作品,可能已經(jīng)看到審美疲勞。而這張“紅與白”也許能讓你眼前一亮,甚至第一眼未必能馬上反應出拍攝的地點。普遍認為波浪谷的最佳拍攝條件是正午時分,由直射陽光勾勒出巖石的自然紋理,來展現(xiàn)“波浪”的既視感。而“紅與白”攝于一個大雪紛飛的早晨,天空一片慘白,整個波浪谷的能見度非常低,根本沒有直射陽光。由于波浪谷巖壁的垂直角度,雪并不能長時間附著在它上面。在降雪短暫停歇的間隙,隨著巖壁上雪逐漸掉落地面,巖石的紋理竟然被白色的殘雪清晰地勾勒襯托出來。而這種奇妙的狀態(tài)僅僅維持了兩三分鐘,剩余的雪就都掉落到了地上。

拍攝這張照片的思路很明確,就是尋找紋理線條最清晰、走向最有規(guī)律的那個局部。由上面的分析圖可以看到近、中、遠三塊巖壁將畫面分割成了三個三角形的局部。而每個局部的紋理線條都有自己整齊的走向。為了純粹地強調線條、簡化畫面,拍攝時嚴格避免了天空的入境,同時也只包含了少部分純白的地面。后期的調整仍舊遵循突出線條的整體思路,簡單增強了紅色的飽和度與亮度、增強了整體對比使紅白更加分明,利用色彩的區(qū)分進一步刻畫了線條。

實例3:點石成金——美國華盛頓州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雪山上的金松秋景

除了線條外,點的排列同樣可以構成精彩的小景作品?!包c石成金”也拍攝于美國華盛頓州北喀斯喀特國家公園雪山。每年秋天雪山上的金松都會展現(xiàn)最有生命力的顏色和姿態(tài)。照片拍攝的時間其實早已過了日出前后的黃金半小時——那個早晨是萬里無云的“光板天”,導致預想的日出拍攝一無所獲。

當太陽升至比較高的某個位置時,我觀察到遠處垂直崖壁上稀稀疏疏的金松恰好會被側光點亮。頓時嗅到了拍攝小景的機會,開始用長焦在眾多崖壁上尋找具有明顯排列規(guī)律的金松陣列。嘗試了幾個局部后,最終找到了這個較為簡潔的排列。后期的思路類似“紅與白”,通過增強冷暖色和明暗的對比來突出高光的“點”排列,弱化背景崖壁的陰影區(qū)。

實例4:Puzzle(拼圖)——出自極影攝影師潘瑋浩

有了點和線,自然少不了面的排列。極影攝影師潘瑋浩的這張Puzzle巧妙結合了火山表面的自然花紋與由地形造成的局部積雪。兩種顏色、兩種明暗的圖案相互交錯,再配合星星點點穿插其中的樹木,完美詮釋了排列規(guī)律的小景風光拍攝手法。

點、線、面等局部細節(jié)的排列規(guī)律是展現(xiàn)大自然之精妙的一種較為抽象的攝影手法。要運用得當嫻熟,依賴于攝影師對環(huán)境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徒步、踩點、拍攝過程中,放慢步伐、留意周圍的大小景觀、培養(yǎng)對局部光線的敏感度都能增加捕捉到此類場景的機會。相反,那些事先就給自己預定好這次一定要拍什么,到了現(xiàn)場就直奔主題的攝影愛好者,往往容易錯失發(fā)現(xiàn)這些排列規(guī)律的機會。風光攝影不是TVB劇——看了開頭就知道結局。拍攝過程中通過耐心觀察而產(chǎn)生的意外發(fā)現(xiàn)不僅增加了攝影的樂趣,也鍛煉提高了攝影師自身的藝術修養(yǎng)。

四、質感

眾所周知照片是一種二維媒介。如果說點線面的排列規(guī)律還比較容易用二維媒介直觀表現(xiàn),那么質感這個三維概念的平面表現(xiàn)則進一步展現(xiàn)了小景風光的精妙之處。質感的強調通?;趦蓚€重要要素:

1。明暗:在合適方向、強度的光線照射下,景物表面的細小凹陷、凸起、層疊會被陰影和高光自然區(qū)分開,而這種明暗對比很自然的在平面媒介上創(chuàng)造出立體感??催^、學過素描的讀者一定對這種手法不陌生。

2。色彩:巖石表面由于成分不同而形成的多彩花紋、植物枝葉因為受光不同形成的顏色漸變——色彩的變化也暗示了質感的變化。

實例5:瘋狂山丘——美國內華達州火焰谷州立公園

實例6:彩色惡土——美國猶他州蘑菇石林

“瘋狂山丘”和“彩色惡土”展現(xiàn)的分別是巖層和惡土的質感。它們的拍攝有很多共同之處。兩者都利用了日落后金星帶時最柔和的散射光——柔和、微妙的散射光、漫反射光往往比強烈的直射光對質感的體現(xiàn)更有幫助。兩者都同時結合了明暗和色彩來展現(xiàn)出巖層的片狀層疊和惡土的干燥開裂。然而兩張照片的拍攝角度卻不太相同。

“彩色惡土”采用的是嚴格意義的平面拍攝,即鏡頭與畫面垂直,畫面中的所有部分都在同一焦平面。平面拍攝是體現(xiàn)小景質感最常使用的方法。它的好處是重點突出、畸變較小、也不需要很大的景深。難點則是對被攝物體表面結構比較挑剔,如果表面僅僅只有細微的顆?;蛘咂鸱?,那么很難找到一種光線角度能夠將質感刻畫強烈。而“彩色惡土”得益于有起伏較為強烈、特征較為明顯的裂紋元素,以及紅白相間的色彩烘托,得以克服平面拍攝的這一弊端。

“瘋狂山丘”則是典型的非平面拍攝,即鏡頭與被攝表面并不垂直。非平面拍攝在尋找拍攝位置、角度的時候要密切關注光的方向和柔和程度,來創(chuàng)造最和諧的光影立體效果。而拍攝的難點則是無論用長焦還是用廣角,都很容易造成景深不夠,導致畫面中大片邊角部分脫焦。如果脫焦的邊角在不容易注意到的暗部還問題不大,如果是在高光、高飽和區(qū)域則干擾視線、成為敗筆。拍攝中要注意經(jīng)常通過相機LCD放大照片、仔細檢查各部分清晰狀況。使用較小的光圈配合三腳架的輔助大部分情況下能解決景深問題,但少數(shù)極端情況則還需要配合使用多張景深疊加的技術。

實例7:剛柔并濟——美國華盛頓州富蘭克林瀑布

當明暗和色彩條件都不理想的時候,也未必就無法表現(xiàn)質感?!皠側岵边@張照片拍攝于一個冬季的陰天,既沒有理想的光線,整個場景也都被單調的藍調籠罩。然而通過流水長曝光下的絲滑和瀑布冰柱冰針的“對比”凸顯出兩者截然不同的質感。舉這個例子意在啟發(fā)讀者,攝影并無公式可言,卻可以充滿奇思妙想,小景風光更是如此。

五、氛圍

從顯而易見的“化繁為簡”,到容易理解的點線面“排列規(guī)律”,到有點模糊的“質感”表現(xiàn),我們討論的小景風光范疇正一步步越來越抽象。這種“抽象”的頂點則是本文介紹的最后一個小景風光類別:氛圍。氛圍也稱意境,是一種說不清、摸不著但又能確實感覺得到的東西。它往往來自攝影師置身于特定環(huán)境中的一種情緒、感受,通過照片的渲染來傳遞給觀者。氛圍小景靈活多樣,云、霧、霜、露、雪等多種天氣條件都是表現(xiàn)氛圍的絕佳素材。氛圍小景在構圖上也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可以包含標志性的景觀,也可以沒有明確的視覺中心元素。只要畫面的整體效果能夠恰當展現(xiàn)一種明確的氛圍,那么作品的目的就達到了。

實例8:夢中之湖——美國北密歇根州秋色

“夢中之湖”拍攝于一次美國北密歇根的賞秋之旅。一連幾天陰雨綿綿,秋冬之交溫度還很低,將攝影、游玩的興致降到了低點。旅途的最后一天,因為沒訂到賓館,我們選擇了在一個不出名的小湖邊露營。經(jīng)歷了淅淅瀝瀝的一晚,第二天清晨突然被一聲槍響驚醒,驚恐中走出帳篷環(huán)顧四周,才意識到是遠處林子里的打獵聲。當獵槍聲停止后,整個四周安靜到只能聽見自己的呼吸聲。走到湖邊,發(fā)現(xiàn)由于溫度的回升,湖面上浮現(xiàn)了一層薄霧。沒有一絲風使湖面宛如鏡面,將對岸各種顏色楓樹朦朦朧朧的倒影呈現(xiàn)其中。空氣清新,迷霧繚繞。這張照片的最終效果,準確地反映了當時身在此中的感覺——靜、仙。而達到這個效果除了天時、地利外,也需要通過一些主觀的加工。這里主要使用的方法是后期顏色的調整。通過整體色調向“青藍”方向的調整,以及將樹木的紅、黃、橙、綠單獨向相應的嫩色系、亮色系調整,用類似人像中“小清新”的調色思路營造了一種“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的感覺。

實例9:飛雪連天——美國猶他州布萊斯國家公園

與“夢中之湖”的安靜不同,“飛雪連天”表現(xiàn)的則是一種冷暖交替的感受。照片拍攝于布萊斯國家公園的一個冬日早晨。由于高海拔的關系,布萊斯國家公園冬天的溫度低至零下二十五攝氏度。寒風夾雜著雪花陣陣呼嘯,腳踏雪釘在日出前就瑟瑟發(fā)抖地守在了拍攝點,嘴里啃著硬邦邦、冰冰涼的餅干。然而僅僅十幾分鐘后,太陽越過地平線,用第一屢陽光親吻在石筍上時,仿佛將整個沉睡的石林喚醒,仿佛將寒意驅趕得一干二凈?!帮w雪連天”的構圖中并沒有一兩個主宰畫面的石筍,而是主要通過光感、遠景的朦朧感、冷暖色調對比來反映現(xiàn)場的氣氛。

實例10:排山倒海——美國華盛頓州舒克桑山

氛圍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果說前兩個實例表現(xiàn)的意境都比較安詳、和諧,那么“排山倒海”則體現(xiàn)了大山里的險峻、壓抑和凝重。舒克桑山(Mt Shuksan)被稱為美國喀斯喀特群山中被攝影師記錄最多的山峰。該片的構圖卻并沒有包含舒克桑山任何標志性、特征性的景觀,而只是用200毫米長焦拉近截取了側峰上的一個小坡。然而真正烘托整個場景氛圍的既不是小坡本身,也不是坡上稀散的松樹和草地,而是有如排山倒海之勢俯沖下來的云霧。同樣沒有主宰的景觀來捕獲視線,通過特定天氣條件、目的明確的構圖和后期的暗調、低飽和處理的配合營造出了一個整體感覺。

六、為什么我們要拍小景風光

舉了這么多實例,也許作為讀者的你仍舊在疑問:小景風光究竟好在哪里?我為什么要去嘗試、追求小景風光?那么希望下面這段總結能解答這種疑問。也希望這篇小景風光的介紹能對讀者在追尋風光攝影的道路上有所啟發(fā),能夠挖掘更多個性化、原創(chuàng)性的題材、表現(xiàn),而不是千篇一律的照搬模仿流行的風格。

1。拍攝小景風光更容易體現(xiàn)攝影師的主觀原創(chuàng)性。

不可否認大景風光同樣可以非常創(chuàng)新,然而創(chuàng)新的程度受環(huán)境(特別是地形)的限制要大得多。很多所謂大片,尤其是那些熱門景點的大片,或多或少是在不斷重復別人的作品,變化的往往只是天氣條件而不是攝影師自身的想法。這種大同小異的重復使得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大打折扣。相反,在同一場景、同一天氣條件下,小景風光的拍攝潛力、選擇是無限的。這種豐富的選擇提供了攝影師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平臺,來創(chuàng)造出帶有個性、真正屬于自己的攝影作品。

2。小景風光難以復制。

也許你已經(jīng)通過之前的實例分析發(fā)現(xiàn),很多小景風光作品得益于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光線條件。這些條件往往轉瞬即逝,也通常難以預測。另一方面,小景風光的拍攝角度、取景構圖甚至拍攝地點經(jīng)常是在現(xiàn)場臨時發(fā)掘的,具有一定的隨機性、不確定性。也許第二天到了同一場景都未必能重新找回一模一樣的構圖。因此絕大部分優(yōu)秀的小景風光作品極難被復制重現(xiàn)。物以稀為貴,這也奠定了一幅好的小景風光作品的價值。

冬日暖陽——美國猶他州布萊斯國家公園

3。小景風光對天色、光線的要求寬松,擅長拍攝小景風光會大大增加在非理想條件下的出片率、出好片率。

咋一看這個觀點與之前提到的“很多小景風光作品得益于特定的自然條件和光線條件”的說法相矛盾。但回想一下那些看過、拍過的優(yōu)秀大景風光作品,它們大多都需要絢麗的天色和壯觀的云彩來烘托,條件比較單一。相反對于小景風光而言,對天色幾乎沒有要求,同時需要的僅僅是局部光線。即使是局部光線也不依賴于某種特定的形式,無論是直射、漫射、散射、甚至微光、平光都有可能創(chuàng)造出佳作。風光攝影圈有句著名的箴言:all light is good light,直白地翻譯即所有光都是好光。而這句話應用在小景風光上真是再合適不過了。

4。小景風光貴在堅持、貴在積累。

單張小景風光照片往往顯得單薄、不如大景風光那樣奪人眼球。但經(jīng)過積累,當多張同地點或類似主題的小景作品組成系列時,它們對地域、地質、氣候、時間、氛圍的整體表現(xiàn)深度、耐看性將遠遠超過單張大片所能企及的程度。

責任編輯:海凡

最新科技數(shù)碼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省級、星級自然教育場所公布 福州5家單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