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里面才能夠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來。”
據@人民日報 官方微博26日報道,近日,90歲的袁隆平以視頻方式給西南大學學子們回信,勉勵青年。此前,該校學生給袁隆平寫信,請教其“成功的秘訣”。
視頻中,袁隆平表示,經常會遇到有人向其討要成功秘訣,他認為,自己沒有什么秘訣,“我的體會是,我有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和機遇,機遇寵愛有心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好的機會都有,但如果你不是有心人,你沒有經驗,沒有追求,那個機會就放過了。”
接著,他表示,“我們這個是搞應用科學的,實干苦干,才能夠實踐出真知,書本知識很重要,電腦技術也很重要,但書本上種不出水稻,電腦上也種不出水稻,只有在試驗田里面才能夠長出我所希望的水稻出來。”
簡簡單單幾句話,也正是袁隆平數(shù)十年如一日為中國雜交水稻技術不斷攻關的真實寫照。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袁隆平出生在動亂年代,從小跟著家人過著顛沛流離的逃難生活。新中國成立前,袁隆平親眼見到倒在路邊的餓殍,十分痛心。選擇農業(yè)報國,源自袁隆平想讓大家“吃飽飯”的強烈愿望。
1956年,袁隆平帶著學生開始了農學實驗。袁隆平發(fā)現(xiàn),水稻中一些雜交組合有優(yōu)勢,認定這是提高水稻產量的重要途徑。培育雜交水稻的念頭,第一次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
1966年,袁隆平發(fā)表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拉開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序幕,此后,他開始了水稻雄性不孕選育計劃。1970年,在海南發(fā)現(xiàn)的一株花粉敗育野生稻,打開了雜交水稻研究突破口,袁隆平給它取名為“野敗”。
各地科研人員聚集到海南,他慷慨地將“野敗”分送給大家,又在農場支起了小黑板,給全國各地科研工作者講課。一場轟轟烈烈的全國攻關大會戰(zhàn)打響。1973年,在第二次全國雜交水稻科研協(xié)作會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雜交優(yōu)勢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辦公樓的一間會客室墻上懸掛著一幅照片,金黃色的稻浪翻滾,左上角有袁隆平寫下的一行字:湖南溆浦,首次畝產突破1000公斤。
此前,在接受央視采訪時,他也分享了自己早年間的一些感受,“一粒糧食能夠救一個國家,也可以絆倒一個國家,上個世紀60年代,饑荒的時候餓死人,大家都吃不飽,我親眼見過。”
只是當記者問到,“您是不是特別害怕,這樣的場景再次出現(xiàn)?”時,他長舒了一口氣,“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從1976年到2018年,雜交水稻在全國累計推廣面積約85億畝,增產稻谷8.5億噸。
“畝產1000公斤”,這是袁隆平80歲時許下的生日愿望,在2014年已經實現(xiàn)。剛剛度過90歲生日的袁隆平,笑著告訴記者:“現(xiàn)在我們正在向畝產1200公斤攻關。”
24日,好消息再次傳來,內蒙古興安盟袁隆平院士工作站耐鹽堿水稻實驗基地宣布,經過專家測評,在PH值8.8至9.6的鹽堿地上,水稻平均畝產實現(xiàn)508.8公斤。
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之際,袁隆平獲授“共和國勛章”。
拿獎后,他表示,“我得過很多的獎,這個共和國勛章是最高的獎,對我是一個鼓勵,也是一種鞭策,不能躺在功勞簿上,盡量發(fā)揮新的貢獻,年紀大沒有關系,我還沒有癡呆,今后要向畝產1300公斤沖刺。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這個飯碗要牢牢地掌握在我們中國人自己手上。”
責任編輯:陳錦娜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袁隆平捐贈200噸大米運抵武漢怎么回事?袁隆平為什么捐贈200噸大米2020-02-14
- 當袁隆平被問帥不帥是什么梗 袁隆平這樣回應網友炸了2019-12-30
- 當袁隆平被問帥不帥是什么梗 當袁隆平被問帥不帥他怎么回答的2019-12-30
-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
湖北以外新增確診降至個位數(shù)真的嗎?2月25日2020-02-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