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社會新聞
分享

近日,有網友爆出一組有趣的照片:4月22日在朝陽區(qū)某酒店婚禮現(xiàn)場,一位伴娘為幫新人收份子錢,站在迎賓臺身掛支付寶收錢碼收禮金。網友對此議論紛紛。如此“直白”的禮金收取方式究竟好不好?手機紅包是不是在所有場合都能代替現(xiàn)金紅包呢?

沒有客人真的掃碼

上周六,爆料人吳先生去大望路的和喬麗致酒店參加大學同學婚禮。按照慣例,他先去賓客簽到臺送禮金。這時,他發(fā)現(xiàn)身穿禮服的伴娘胸前竟然掛著明晃晃的支付寶收錢二維碼。伴娘告訴吳先生,這是為了方便來不及準備或者忘了帶紅包的賓客交禮金用的。“參加了這么多場婚禮,第一次遇到在現(xiàn)場用二維碼收紅包的,伴娘要不要這么敬業(yè)”,吳先生在朋友圈曬出了這有趣的一幕。

伴娘胸掛二維碼收禮金 掛了半小時左右沒人掃 長輩斥不像樣

吳先生朋友圈截圖

記者昨天下午聯(lián)系上了當事伴娘王小姐。她告訴記者,掛二維碼的主意是她自己想的。她平時馬馬虎虎,從沒記過賬。一聽要被派到迎賓臺收禮金,她一怕記錯賬,二來想為忘記準備紅包的賓客提供方便,就想到用支付寶二維碼收錢這個辦法,并征求了新娘的同意。“我前前后后掛了半小時左右,但沒有一個客人真的掃。因為大家都是備好現(xiàn)金紅包來的。”

婆婆和長輩覺得不像樣

據爆料人吳先生說,參加婚禮的年輕人對此并不以為意,但新娘婆婆和長輩們卻很不高興,覺得不像樣。王小姐也向記者確認了這一點。“年輕人一看就明白是怎么回事,還對我說,早知道能這樣給,就不用特意跑銀行取錢了。年紀大的不太明白,新娘婆婆過來問了一下,我跟她解釋了。她也沒說什么,但臉色不太好看。后來我聽人說她不樂意這么做,我就把二維碼摘了。”

這條有趣的消息立刻在微博和朋友圈引發(fā)“吃瓜群眾”的熱議。支持伴娘的網友認為,禮金代表的是心意,無所謂形式,有實名轉賬記錄的禮金避免了假鈔的尷尬,省了清點的麻煩,也方便回禮。支持長輩們的網友認為,直接掃碼收禮金的方式太赤裸裸了,似乎新人辦婚禮就是為了斂財,而不是為了收獲祝福,原本浪漫溫馨的婚禮已經變得滿場銅臭味。還有微博網友猜測:“禮金一掃碼支付,就落到新娘口袋里了,婆婆當然不高興。”網友們眾說紛紜。伴娘小王則對自己的行為有些后悔,承認自己沒經驗,欠考慮。

討論

禮金究竟該怎樣收?

眼看又到婚慶旺季,記者上網搜索發(fā)現(xiàn),竟然還有比掃二維碼更奇葩的禮金收取方式。比如臺灣“中廣新聞網”3月23日報道,香港有一對奉子成婚的新人,在發(fā)喜帖的時候,竟然要賓客先把禮金匯入銀行戶頭。到喜宴當天,要憑匯款收據入場。這讓收到喜帖的人,心里感到很不是滋味。另據媒體近日報道,在重慶東南部的某婚禮現(xiàn)場,一位新娘為了防止收到假錢,從銀行請來工作人員在收禮金處用驗鈔機點現(xiàn)金。有意思的是,現(xiàn)場還真驗到了一張假鈔,來賓不得不換了一張。點鈔的視頻被傳到了網上,網友們隔著屏幕都能感受到現(xiàn)場的尷尬氣氛。

由于手機紅包無需紙幣、金額靈活、不受時空限制,所以手機紅包代替?zhèn)鹘y(tǒng)現(xiàn)金紅包的場景越來越多。不過也有人覺得,用手機轉賬方式發(fā)紅包缺乏人情味兒。究竟怎么收禮金才讓大家都感到舒服呢?一些外國新人的做法似乎值得國內年輕人學習:在眾籌網站GoFundMe上,一些準新人眾籌蜜月經費。他們將集資邀請發(fā)給參加婚禮的賓客,并表示“結婚時不要送那些不需要的禮物了,直接資助我們度蜜月吧。”據記者了解,引入第三方眾籌平臺、集資為新人支付蜜月費用或購買大件禮品的方式正在歐美年輕人中悄然流行。這樣既避免了直接收錢可能引發(fā)的尷尬,又幫助新人解決了實際問題。

責任編輯:肖舒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社會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敏言細讀》入選2024年度影響力圖書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