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國內(nèi)頻道>國內(nèi)新聞
分享

QQ截圖20210212192122

(點擊觀看視頻)

新華社北京2月12日電 題: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新華社記者姜琳、王優(yōu)玲、樊曦、黃垚

春節(jié)是中國人最看重、最具儀式感的節(jié)日。今年,上億人響應號召留在原地過年。許多在異鄉(xiāng)打拼的人,第一次春節(jié)不回家。

奮戰(zhàn)在抗疫病房,奔忙在大街小巷,暫留在企業(yè)工地,獨守在出租屋內(nèi),隔離在中高風險區(qū)……換個姿勢過年,換種方式“團圓”,但親情不減,愛與溫暖不變。

正是這些故事,拼成了辛丑年春節(jié)最特別的記憶。

 人間無恙,便是最大團圓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1月31日,在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一名住院患兒請醫(yī)生楊英偉在筆記本上簽名。新華社發(fā)

大年三十。兒科醫(yī)生楊英偉,還在醫(yī)院照顧10多名新冠肺炎患兒。

此時,石家莊已從緊張的疫情防控形勢恢復常態(tài),街頭巷尾透出濃濃的年味。但對楊英偉和一線抗擊疫情的醫(yī)護人員來說,年味是忙碌,是堅守,是對生命的呵護。

她所負責的石家莊市人民醫(yī)院建華院區(qū)兒科,10多名確診患兒中最大的12歲,最小的僅9個月。

“30多天了,孩子的治療和所有生活起居都得管,就沒想過春節(jié)能回家。疫情不退,我們就不能退。”楊英偉語氣干脆,麻利地換上防護服,快速走向病房。

小的問問吃飯、吃藥,大的聊聊病情、學習,想家的撫慰下情緒,帶著貼春聯(lián)、掛燈籠、寫賀卡……“颯姐”楊英偉變得柔聲細語、耐心細致。

患兒背后,還有家長們在焦急等待。人間無恙,便是醫(yī)護人員心中最大的團圓。

“許多時候真累到虛脫,但孩子們反過來給我們信心和勇氣。牛年的最大心愿,莫過于他們早日康復、與家人團聚。”她說。

在本輪疫情的重災區(qū),距離石家莊1700公里的黑龍江望奎縣,家中6人確診住院的賀尚影并不慌亂。

“我家7口人,除我之外都感染了,都在醫(yī)院。”她坦言,“說一點不害怕,是假的。但我相信醫(yī)護人員會全力救治他們。”

除夕,她獨自一人在家包餃子。賀尚影告訴記者,居家隔離期間,政府發(fā)了米面肉油等年貨,啥也不愁。這個春節(jié)哪也不去了,大家都能理解。

晚上7點多,手機彈出了好消息:望奎縣疫情風險等級由高風險調(diào)整為中風險。她特別高興:“平安才有幸福年。”

回家會遲到,但愛從不缺席

對于一年到頭在外務工的農(nóng)民工,就地過年是個很不容易的決定。

37歲的木工庹云飛來自重慶彭水,受疫情影響,去年春節(jié)就沒回家。

“本來今年我想著怎樣都要回去,還答應兩個孩子帶些北京的糕點。”他說著,眼里飽含愧疚。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11日,在位于北京的中建三局月壇北街25號院項目部,工人們在吃團圓飯。新華社發(fā)

大年三十上午,他所在的中建三局月壇北街25號院項目,還有上百名工人在忙碌。庹云飛告訴記者,等工程完工,一定要回去開一次家長會,這是他對孩子們的承諾。

千山萬水,望穿回鄉(xiāng)路。

四川儀隴縣的陸建忠,一度糾結到睡不著覺。父親病重,兒子正月結婚,留還是走?

“兒子說不怪我,讓我留下安心工作。疫情當頭,我就不給國家添亂了。等主體完工,條件允許再回吧!”他告訴記者,春節(jié)期間多掙的工錢,再加上公司發(fā)的留守補貼,正好能給兒子結婚包個“大紅包”。

正是兒女父母的牽掛,回家之路,不論千里無畏艱辛。

在廣東打工12年的張克家,原本無奈地放棄了回湖南老家過年。

“隔離14天,不如多掙五六千。但80多歲的奶奶眼睛不好,剛做了手術,平時視頻也看不見我,只要有可能,還是想回家看看。”他說。

提到奶奶,29歲的張克家很動情:“我們?nèi)值芏际橇羰貎和赡棠桃皇謳Т?。去年爺爺去世了,奶奶非常想我們,心里很難過。”

隨著國家嚴控地方防疫“層層加碼”,2月1日晚,家人打來電話說回村不用隔離了。張克家簡直開心得飛起,核酸檢測后,立馬開車向著家的方向奔去。

回家或許會遲到,但愛從不缺席。

別樣的春節(jié),用心默默守護

億萬家庭歡度春節(jié),背后是千千萬萬值守崗位的“無名英雄”。對鐵路人來說,今年客流減了,但職責一分不減。

西安北站。位于候車室和站臺上空的“馬道”間,共有60多臺風機,近500個出風口、1300多個風口濾網(wǎng),是消毒消殺確保候車室環(huán)境安全的關鍵。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1月28日凌晨,28歲的張新波走在西安北站的“馬道”里。新華社發(fā)

零點剛過,28歲的張新波背著7斤重的工具包,手提消毒噴壺,鉆進光線微弱、狹小的“馬道”迷宮。一趟作業(yè)流程下來,已近凌晨4點。

“我們對車站所有出風口濾網(wǎng)堅持每天消毒一次,三天更換一次。”他說,為了旅客出行安心,所有辛苦都值得。

往年春節(jié)空蕩蕩的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今年卻車流如織。這意味著,更多人在為市民日常需要“保駕護航”。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5日,天津市南開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三所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楊國旗在清掃街道。新華社記者 劉惟真 攝

大年三十凌晨四點,城市還未蘇醒,天津市南開區(qū)環(huán)境衛(wèi)生管理三所的環(huán)衛(wèi)工人楊國旗,開始了一天的清掃工作。

“看到一塵不染的街道,聽到來往行人有說‘打掃得真干凈’,我心里特滿足。”46歲的楊國旗說,年夜飯和其他環(huán)衛(wèi)兄弟一起吃餃子、看春晚,和家人通電話互道平安,過個平凡而充實的年。

特別的春節(jié),人們通過包裹傳遞“親情”。“快遞小哥”比平時更忙,日夜奔走在大街小巷。31歲的劉闊便是其中一員。

獨自留在北京過年,他更牽掛老家的親人們。“聽說降成低風險了,整個人都有干勁,每天都到晚上11點,掙得也比平時多。”他一邊抹汗一邊說。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8日,在北京市西城區(qū),31歲的快遞員劉闊在忙著送貨。新華社記者 陳旭 攝

劉闊老家在河北石家莊市東五樓村,此前村里出現(xiàn)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采取了封閉管理,父母、妻子和兩個孩子都在村里。

除夕,快遞量總算少一點。晚上8點多,收工。劉闊邀請同事到他租住的平房,串點羊肉串,配兩個小菜,慶祝新年,更慶祝老家平安。

換個姿勢過年,換種方式成長

第一次自己置辦年貨、第一次學著父母的樣子貼對聯(lián)、第一次“操刀”年夜飯……留在異鄉(xiāng)的年輕人,換種姿勢過年,換種方式成長。

除夕一早,27歲的李莎就被急促的敲門聲叫醒——家里寄的最后一個包裹到了。打開紙箱,滿滿裝著炸好的酥肉。

遠在重慶的父母擔心女兒吃不到家鄉(xiāng)味,過去半個月將臘肉、臘腸等幾十斤美食打包,一箱箱快遞到北京。

雖然頭一回和父母分開過年,但對李莎來說,能吃上一口家鄉(xiāng)的味道,這年也就有了滋味。

這個春節(jié),無數(shù)年輕人就地過年,也讓深圳呈現(xiàn)前所未有的熱鬧。

工作不到3年的劉月天,大年三十晚上和同事們搟皮、調(diào)餡、包餃子,保持北方人過年的“儀式感”。

往常這時候,他已躺在鄭州家里的沙發(fā)上刷手機,等著爸媽做的年夜飯上桌。

“沒想到以往在家過年啥都不干,今年自己居然成了主力擔當,為大家‘洗手作羹湯’。”劉月天笑著說。

點了“天南地北”的外賣,吃著“親手炮制”的餃子,他撥通了爸媽的視頻,向他們拜年,讓遠方的親人放心。

大年初一,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的教室里,敲擊電腦鍵盤的聲音噠噠響起,草稿紙上演算的沙沙聲穿梭其間。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9日,北京交通大學輔導員和學生志愿者在整理為留校學生準備的新春禮包。新華社記者 徐欽 攝

對即將博士畢業(yè)的尹翠娟來說,年味都在論文的奮斗中。

盡管有許多同學陪伴,幾天前家里的一通電話仍然讓她感到難過。

“我媽說在家想我想哭了。”她感慨地說,突然感到和父母有些“角色互換”。自己不再是撒嬌的孩子,開始成為父母的依賴。

總有那么一些特別的經(jīng)歷,推動著你我加速成長。

致敬過去一年,致敬不凡的自己

過春節(jié),洋溢著親情和溫暖;辭舊歲,迎來春天第一縷曙光。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6日,在湖南永順縣石堤鎮(zhèn)團結村,村民李明友在做晚餐。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大年初一清早,鍋架上土灶,點燃柴火,燒熱水,28歲的湖南永順縣石堤鎮(zhèn)團結村村民李明友和妻子忙著張羅牛年第一頓飯。

廚房漫出騰騰熱氣和香氣。

“有臘肉、清燉雞、熏干魚、燉土鴨,還有前幾天自家磨的豆腐。”他滿臉自豪地坐上桌,倒上酒,一杯敬過往,一杯敬自己。

因兒時被毒蛇咬傷失去半條胳臂,妻子也有殘疾,父親有間歇性精神病,李明友的家境一度十分困難。

得益于精準扶貧幫扶,他蓋起了新房,干起了副業(yè),還掌握了養(yǎng)殖技術。新的一年,生活更有奔頭,日子更有盼頭。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2月6日,在湖南永順縣石堤鎮(zhèn)團結村,村民李明友(左)和扶貧干部一起貼“福”字。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我還要擴大雞鴨養(yǎng)殖規(guī)模,順便把辣椒也種起來。”李明友盤算著,“村里這幾年變化很大。人只要勤勞、肯做,一定會越來越好。”

四川大涼山,彝族沒有過春節(jié)的習慣,昭覺縣龍溝鄉(xiāng)阿米尼村的石扎阿來和鄉(xiāng)親們在大年初一卻換上盛裝。等鄉(xiāng)親們聚齊,石扎阿來撥通了拜年視頻。

“夏書記,給您全家拜年了!茲莫格尼(彝語:吉祥如意)!”

“大哥,你咋現(xiàn)在還在值班喲?要保重身體,我們想你了。”

大家七嘴八舌搶著說話,屏幕那頭的人樂呵呵地笑著,笑著笑著就紅了眼眶。

人間煙火色,最是春節(jié)時——別樣的“團圓”故事

在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龍溝鄉(xiāng)金野以匹村小葉坪社境內(nèi)的海拔2850米的波火爾且高山坡地上的黃芩種植基地,夏紀毅(右)為當?shù)匾妥迦罕娭v授黃芩種植和采摘技術(2020年8月14日攝)。新華社記者 沈伯韓 攝

43歲的夏紀毅是西南醫(yī)科大學的副教授。2017年受四川省選派,他奔赴大涼山,擔任昭覺縣龍溝鄉(xiāng)脫貧攻堅專職副書記。

三年來,他帶領村民建成250多畝高海拔黃芩種植基地,直接帶動近600名貧困人口脫貧。他還自掏腰包成立了基金,獎勵品學兼優(yōu)的學生。

2020年底幫扶期滿,回到城市,夏紀毅卻若有所失。“直到現(xiàn)在,還經(jīng)常會夢見我的彝族鄉(xiāng)親們。時刻牽掛他們是不是這里不好,那里有困難了。”他說。

他沒有告訴鄉(xiāng)親們,自己已經(jīng)向組織申請再回大涼山工作。

不負韶華,不負春光。萬物可期,人間值得。

牛年已至,這一個個故事猶如一顆顆種子,種下力量,孕育希望。(參與采寫:戴小河、吳光于、陳旭、王建、黃浩苑、柳王敏、劉惟真、鞏志宏、席敏)

責任編輯:李牧晨

       特別聲明:本網(wǎng)登載內(nèi)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nèi)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nèi)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lián)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相關閱讀
最新國內(nèi)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部全品類老茶研究專著《中國老茶淺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