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雙11”網購訴訟陡增價格欺詐最多

本報記者 李豪 本報見習記者 董凡超

在各大電商鋪天蓋地的宣傳下,“雙11”網購狂歡即將開始。網友“買買買”時或未留意,法律風險就在身邊。

《法制日報》記者今天從杭州互聯網法院、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qū)人民法院等多家法院了解到,與“網購血拼”相伴的是網購糾紛訴訟量陡然上升。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砍單”糾紛出現頻率最高。

價格欺詐案件占比八成

一些商家的不實促銷往往讓消費者陷入欺詐陷阱,商品信息不對等造成的糾紛成為涉網購案件多發(fā)的主因。

一次“雙11”,王某在天貓某飾品店購買一條披肩,顯示“原價399元,促銷價196元”,然而在促銷前7日,該披肩的最低成交價為298元。根據相關法律規(guī)定,原價是指經營者在本次促銷活動前7日內在本交易場所成交有交易票據的最低交易價格。因此披肩的原價應為298元,并非399元。

北京市朝陽區(qū)人民法院審理認為,銷售方的行為已經構成價格欺詐,其虛構原價,造成商品大額優(yōu)惠的假象,誤導消費者購買。最終,銷售方被法院判處退還貨款并3倍賠償。

據朝陽法院民二庭法官孫璟鈺介紹,價格欺詐案件在“雙11”期間出現最為集中,占朝陽法院所有“雙11”網絡購物糾紛案件的80%。

同樣因為信息不對等,虛假宣傳案件也在“雙11”網絡購物糾紛中層出不窮。

王某在某米官方網站購買1臺電視,網頁顯示“頂級畫質之王,美輪美奐”“全球頂級背光模組”等描述吸引消費者。而我國廣告法規(guī)定,廣告不得使用“國家級、最高級、最佳”等用語。

朝陽法院審理認為,商家為吸引消費者,使用“最高級、最佳”等用語,容易對消費者造成誤導。最終,某米公司被判處退還貨款并給予消費者3倍賠償。

孫璟鈺提醒,消費者要理性對待“雙11”,理性看待網絡購物中的“價格戰(zhàn)”、優(yōu)惠折扣和華麗的宣傳,不要盲目從眾。

“雙11”網購糾紛增30%

買到沒有賺到,消費者在“雙11”購物節(jié)期間也時常遭遇“砍單”糾紛。

“雙11”期間,因被“冰點價”所吸引,王某在某超市網站購買某品牌紙尿褲650件,支付貨款逾14萬元,但賣方因商品缺貨而拒絕發(fā)貨。王某遂將商家訴至蘇州市姑蘇區(qū)人民法院。

姑蘇法院審理查明,原告購買了涉案商品,按照賣家標注的價格足額支付了相應貨款,雙方買賣合同關系已成立,被告應當依約交付貨物。因被告未提供商品限購的相關依據,且訂單缺貨亦不構成免責事由,被告構成違約,原告有權要求退還貨款并賠償損失,故判決被告退還貨款14.6萬元并支付賠償金13萬元。

一次“雙11”,李某在天貓某泰百貨精品旗艦店搶到一款奢侈品錢包,付款904元,后商家告知李某無貨可發(fā),稱因為天貓“雙11”期間提前鎖庫,造成網站顯示貨物數量與倉庫實際貨物數量不匹配。

朝陽法院審理認為,商家作為涉案商品的銷售方,理應正確向消費者傳達庫存信息,但其在未點清具體庫存的情況下錄入庫存信息,致使消費者相信能夠以優(yōu)惠價格購買到涉案產品,對消費者構成誤導。最終,商家被判處退還貨款并3倍賠償。

孫璟鈺告訴記者,近年來,朝陽法院受理的“雙11”期間產生的網絡購物糾紛數量與其他時段相比增幅達30%左右。出現頻率最高的三種糾紛為價格欺詐、虛假宣傳、“砍單”糾紛。

據了解,案件數量逐年遞增成為近年來涉網購糾紛的一大趨勢。如朝陽法院2016年審理網絡購物合同糾紛226件,而今年截至10月便已審結網絡購物合同糾紛282件。姑蘇法院2015年、2016年分別審結此類案件10件、35件,而今年年截至10月已審結40件。

消費者應強化證據意識

據孫璟鈺介紹,針對呈上升趨勢的網購維權案件,朝陽法院推進專業(yè)化合議庭建設,完善小額速裁機制,成立了由3名法官、3名法官助理和1個事務組組成的消費維權合議庭,通過專業(yè)辦案、繁簡分流,實現“3+3+1”模式與“簡案快審”有機結合,有效提升了當事人司法滿意度。

8月18日,中國首家互聯網法院——杭州互聯網法院揭牌,開啟我國專業(yè)涉網案件訴訟規(guī)則、審理機制的探索。

杭州互聯網法院涉網民事審判團隊負責人黃忻說,首家互聯網法院為消費者網購司法維權開辟了綠色通道。當事人直接通過網上訴訟平臺完成起訴、應訴、調解、審判等全流程,實現當事人一次都不用跑法院就完成訴訟,真正做到網上糾紛網上了結,網上糾紛不落地。

據了解,姑蘇法院成立消費者權益糾紛“聯動調處機制”領導小組,設立工作室及巡回審判法庭,配齊配強人員專門調處消費者權益糾紛,通過法院指定專門法官任指導員的形式,指導消保委進行糾紛調解,提高糾紛化解質效。

姑蘇法院民一庭庭長許惠珍提醒消費者,要樹立證據意識,留存與網絡購物交易相關重要頁面信息。她說,網購維權案件中,以電子數據形式儲存的網購信息易刪改,消費者證據保存能力弱,成為司法維權的一大難點。消費者應及時保存證據,否則即便訴至法院,也多因為舉證不足而承擔不利后果。

據了解,2014年以來,“雙11”網購節(jié)前夕,姑蘇法院都會通過巡回審判、送法進社區(qū)、法院“兩微”及網站宣傳等形式普及法律知識、發(fā)布網購風險典型案例,提醒消費者認清網購風險,運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責任編輯:肖舒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軟科中國大學排名發(fā)布!福建3所高校進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