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福安市城陽鎮(zhèn)化蛟村甘蔗種植基地,科普工作室領銜人卓亮亮(右)指導村民進行甘蔗管護。
近日,在福安逸夫小學,陳丹(左二)在科普工作室內指導學生進行科技創(chuàng)作。
核心提示
中秋國慶長假期間,福安市松羅鄉(xiāng)高山晚熟葡萄采摘正盛,村民鄭建富種植的6畝葡萄喜迎豐收。“葡萄收成好,‘農民學院’可沒少跑。”鄭建富告訴記者,在家門口的“農民學院”,他學會了水肥一體化智慧栽培、葡萄套種等技術,去年6畝葡萄為他帶來10多萬元的收入,還買了中型面包車用于生產運輸。
鄭建富口中的“農民學院”是建在村民家門口的“鄭柯發(fā)科普工作室”。作為首個在松羅鄉(xiāng)引種葡萄的村民,多年來,鄭柯發(fā)摸索鉆研,成為葡萄種植的技術專家。2014年,福安市科協以鄉(xiāng)土人才鄭柯發(fā)為領銜人,在當地設立“鄭柯發(fā)科普工作室”,由他帶頭傳授“種植經”,并邀請科技人員現場授課,不斷提高種植戶葡萄栽培和管理水平。截至目前,該工作室已開展技術培訓班30余期,3000多人次參加。
將科普工作室建在田間地頭是福安市盤活人才資源的關鍵一招。近年來,福安市不斷優(yōu)化科技人才配置、強化科普陣地建設,以科普工作室為聚才載體,按照“領銜人”模式、“傳幫帶”機制,下活鄉(xiāng)土人才和科技輔導員一盤棋,推行“零距離、零費用、零門檻”科技服務,打通技術服務鄉(xiāng)村和校園科學普及“最后一公里”。
田間點亮科技之光
眼下正值甘蔗管護時節(jié),在福安市城陽鎮(zhèn)化蛟村甘蔗種植基地,村民一早便忙著將甘蔗根莖處的枯葉剔除。“去掉枯葉,甘蔗根莖才能充分照到太陽,繼續(xù)生長;現在嫩莖還未長好,尾葉要保留10片左右。”說起甘蔗種植技巧,村民卓立華透著老行家的自信。
“10年前我們種甘蔗可不懂這些。”卓立華說,以前村里種植的甘蔗畝產量低,含糖量也低,制成的紅糖成色、價格都上不去,“當時一畝甘蔗收入1000元左右,肥力最差的田才用來種甘蔗”。
按照傳統(tǒng)種植模式,化蛟村的甘蔗種植已經成為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產業(yè)。“回鄉(xiāng)創(chuàng)業(yè)前,村里僅有幾戶人家還在少量種植甘蔗,紅糖廠也停了。”化蛟村青年鄉(xiāng)土人才、科普工作室領銜人卓亮亮介紹。
“甘蔗不能制作成紅糖就不值錢。”卓立華告訴卓亮亮村民不種甘蔗的原因。
在卓亮亮兒時記憶里,每年村里紅糖生產季,空氣中總是彌漫著甜甜的味道。
“如果能把甘蔗種好,村里的紅糖廠就能重新‘開張’。”為提高甘蔗種植技術,2014年,卓亮亮前往華南農業(yè)大學學習甘蔗種植技術,編寫無公害甘蔗種植生產操作規(guī)范,并將這些技術傳授給村民。
對于卓亮亮傳授的技術,村民起初無動于衷。“因為他沒有種植經驗。”卓立華解釋說。
“那我就自己動手種種看。通過引進新品種、科學施肥與管理等,甘蔗含糖量提高了,制出的紅糖品質好,價格也就上來了。”卓亮亮介紹,當年種蔗制糖的畝產值達2.3萬元。
看到卓亮亮種植的甘蔗增產又增收,村民的積極性上來了。“亮亮種的甘蔗制糖收入好,我們就跟著在他后面學。”2015年,卓立華以4畝甘蔗起步,按照卓亮亮傳授的方法進行管護、施肥。
“當時4畝甘蔗制糖獲得近10萬元收入。”嘗到甜頭后,卓立華將種植面積擴大到10畝,每年有近20萬元收入。
為了讓更多蔗農從甘蔗種植中受益,2020年,當地科協在化蛟村成立卓亮亮科普工作室,通過推廣無公害甘蔗種植技術,引進福建農林大學高產高糖強宿根新品種“福農41號”和特早熟高產高糖新品種“福農28號”,有效提高了甘蔗的產量和質量。
“每到甘蔗種植關鍵節(jié)點,科普工作室都會召集我們集中培訓,蔗農也能交流種植經驗。”卓立華說,在科普工作室指導下,他今年準備在甘蔗砍完后,通過栽種紫云英充當基肥,提高土壤肥力。
隨著種植甘蔗的村民老去,卓亮亮科普工作室有了新的研究課題。“目前我正嘗試機械化耕作,希望甘蔗種植能省力又省心。”卓亮亮說。
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農技是關鍵一環(huán)。2014年,福安試點建立首個村民家門口的“鄭柯發(fā)科普工作室”,通過提供“零距離、零費用、零門檻”科技服務,把農民遇到的實際問題解決在田間地頭,讓廣大農戶嘗到科普惠農的甜頭。目前,該工作室共培育科技種植戶500多戶,惠及1.5萬多名農民。福安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鐘逢幫介紹,截至目前,全市范圍內已建立19個農業(yè)產業(yè)類科普工作室和15個學??萍驾o導員科普工作室,打造基層科普服務新模式。
“建在田間的科普工作室,離農戶更近。”福安市科協主席鄭志表示,福安茶葉、葡萄等農業(yè)產業(yè)特色突出,效益好,像鄭柯發(fā)、卓亮亮這樣的鄉(xiāng)土人才,有種養(yǎng)技術、有生產規(guī)模、有實踐經驗,也最了解農民需求,由他們領辦科普工作室能充分發(fā)揮科普服務的輻射效果和示范效應,引導廣大農戶轉變種植理念,提高經濟效益。2019年,福安立足當地特色農業(yè)產業(yè),在全市范圍內推廣田間科普工作室做法,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技術指導537次,推廣新技術74項、新品種35項。
校園播種科學種子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煉就一塊鋼鐵需要多少工序?鋼鐵也可以薄如蟬翼……”前不久,在福安實小龍江校區(qū)第16屆校園科技節(jié)活動現場,福建青拓實業(yè)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吳高舉帶領學生們一同“探秘”不銹鋼工藝,通過融合教材知識和科技一線,讓學生“沉浸式”感受不銹鋼的魅力,點燃科技夢想。
舉辦校園科技節(jié)是福安市推進科教融合的浪花一朵。
福安市堅持普及與培養(yǎng)并重、校內與校外貫通,先后在15所學校設立科普工作室,通過開設科普講座、指導學生科技社團開展“小發(fā)明”“小創(chuàng)造”等多種方式,努力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
走進福安逸夫小學,校園內的每一面墻、每一個角落都能看到科技教育活動的影子。近年來,該校積極探索“科技啟智,尚善育人”的教育創(chuàng)新途徑,榮獲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十佳學校”“福建省科技教育基地校”等稱號。
可在15年前,福安逸夫小學的科技教育基礎還很弱。“學校雖然在城區(qū),但90%的學生來自農民工家庭,科學基礎薄弱。”科普工作室領銜人陳丹介紹,彼時,她擔任美術教師,希望借助美術課讓孩子們接觸科技知識。
如何將科技融入課堂?陳丹一時沒有頭緒。“當時學校安排我指導學生參加科幻畫比賽,什么是‘科幻畫’?”為了給學生解讀“科幻”,陳丹翻遍了圖書館里“科”字頭的書籍和報刊。
指導的科幻畫《自動行走的公路》獲得省二等獎,這讓陳丹找到了突破口。此后,只要有類似的比賽,她都會去觀摩或參加。“慢慢地,我就從科幻畫指導教師變成了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項目指導教師。”陳丹笑言。
“剛開始,孩子和家長都認為科技創(chuàng)新很遙遠,那是發(fā)明家的工作,不是小學生要做的事兒。”陳丹說,在很多家長和教師眼里,把孩子拎出來進行科學探究是在浪費時間。
“我們只能埋頭用成績、榮譽,以及孩子們參加完比賽后實實在在的變化來改變大家的看法。”陳丹說,慢慢地,學生家長逐步認可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意義,并愿意讓自己孩子參與科技項目比賽。
2020年,當地科協在福安逸夫小學成立陳丹科普工作室,依托該工作室對全校孩子進行科學素養(yǎng)普及;輔導科技社團、科學興趣小組學生參與科技類比賽;每年開展科技節(jié)活動,推動科技教育發(fā)展。
“機器人、3D打印、人工智能……”近年來,陳丹科普工作室不斷“上新”。在她看來,科普工作室作用可以概括為:扶著走、學著走。在科學啟蒙階段,科普工作室通過啟發(fā)孩子思考,讓他們找到研究課題并堅持下去,這叫“扶著走”;很多課題所涉及的領域對科技輔導員來說也是新的,這時他們就要“學著走”,和學生邊學邊摸索。
科技教育,不只在校園。“村、??破展ぷ魇也⒉皇?lsquo;兩張皮’。”鄭志說,當地通過資源共建共享,讓科普協同發(fā)展的互動在村校之間日益豐富。
“甘蔗如何種植才能提高含糖量?當糖廠開榨時,為什么空氣中時而彌漫蔗香、糖香,時而會有股難聞的氣味?”近兩年,卓亮亮的科普工作室不斷迎來參加研學的學生,先后有6000多名學生走進化蛟村,了解甘蔗種植過程、紅糖制作技藝。“目前,科普工作室已經與兩所學校簽訂校外勞動教育非遺科普研學合作,通過提供科普研學服務,為科普宣傳從田間地頭走進校園探路。”卓亮亮說。
如何讓校外的資源補充、豐富校內科普教育,也是陳丹正在思考的問題。在她看來,在“雙減”背景下,田間科普工作室對校內教育的補充作用日益凸顯,“學校有的,我們做精做強,學校沒有的,我們借助田間科普工作室,得到有效補充”。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安舉辦第六屆松羅晚熟葡萄文化旅游節(jié)2023-09-15
- 福安:“茶桌協商”破解茶園辦證融資難題2023-09-06
- 福安市構建“寶塔型”鄉(xiāng)村人才服務鏈2023-09-06
- 福安按摩器產業(yè)如何進一步發(fā)展壯大?2023-08-22
- “總裝”驅動,電動船舶駛向新藍海2023-08-18
- 福安:一杯涼茶沁人心 他們已堅持了15個年頭2023-08-03
- 百里竹海筍飄香 福安舉辦綠竹筍文化旅游節(jié)2023-07-17
- 福安:緩解“看護難”,辦起暑托班2023-07-13
- 黨報記者八閩調研行 | 走進畬鄉(xiāng),看鄉(xiāng)村振興2023-07-11
- 我國最大的深遠海半潛式養(yǎng)殖平臺在福安出廠2023-06-29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