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漳州新聞
分享

原標題: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 給農民大信心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簡單的十六個字,給農民注入了大信心“有這一句就夠了!”

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農民大信心

農戶蔡藝勇正在給楊桃套袋。 何玉武攝

車子慢了下來,車窗外,一群果農挑著滿筐的楊桃快步走過,寬敞的村道此時竟顯得有些擁擠。“豐收的果農急著去合作社交貨呢,下河村到了!”云霄縣下河鄉(xiāng)下河村黨支部書記蔡勁松說。

郁郁蔥蔥的楊桃基地,清澈見底的環(huán)村小溪,熱火朝天的合作社……和印象中的貧困村大不一樣。

“老蔡,報告一下,我的楊桃長得很好,明年就能豐收啦!”剛下車,43歲的楊桃種植戶蔡藝勇快步走來,迫不及待地與蔡勁松講起自己的種植成果。在他眼里,蔡勁松是恩人,更是引路人。

2015年10月的一個深夜,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的蔡勁松正在村委會里加班寫材料。突然,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把他驚起。開門,村民蔡藝勇緊張地搓著手:“書記,我想試著種楊桃,你看行不行?”

蔡藝勇是村里的貧困戶,父母年老,妻子體弱,膝下還有三個年幼的孩子,全家只剩他一個勞動力。日子過得怎么樣?用蔡藝勇的話說,“在外打工一整年,可到買年貨時卻掏不出幾張‘紅票子’。”

再看村里,鄰里街坊已經把楊桃種植搞得紅紅火火。眼見一筐筐豐收的楊桃源源不斷地運往合作社,蔡藝勇心里有些癢癢。然而,一沒資金、二沒種植經驗,每每下工回家的他,只能獨坐在門口,望著別人家的楊桃地發(fā)呆。

那一夜,蔡藝勇又在床上輾轉反側,想到了村黨支部書記蔡勁松,“這位‘楊桃書記’引進了合作社,和他聊聊,也許有點收獲?”

蔡藝勇的突然造訪讓蔡勁松有些驚訝,這位老實巴交的村民平時很少與村里的干部交流,深夜敲門,定有急事。

“藝勇,不急,慢慢說。”蔡勁松拍了拍蔡藝勇的肩膀,端上一杯熱茶。蔡藝勇有些不好意思地道出了造訪原委。

“行!你就放心干。不會種,村里送你去縣里參加培訓班,沒有錢,村里來申請,你是貧困戶,有政策的。”躺回床上,咂摸著“楊桃書記”的話,蔡藝勇既激動又忐忑,“老蔡的話真能算數?”

蔡勁松沒有食言。沒過幾天,蔡藝勇被送到縣里,參加當地農辦的“雨露計劃”大講堂,系統(tǒng)學習楊桃種植技術。有了動力,莊稼漢啃起書本也不含糊,蔡藝勇成了班里的尖子生。

好事接二連三,針對貧困戶的5萬元小額貼息貸款也申請下來了。有了技術,來了資金,迫不及待的蔡藝勇買來楊桃果樹,一頭扎進了地里。

果樹就像是蔡藝勇的“命根子”。天剛蒙蒙亮,蔡藝勇就到地里忙活,好幾回累癱了竟靠在楊桃樹下就打起了盹,到了飯點都渾然不覺。地里的每一個種養(yǎng)環(huán)節(jié)他都小心翼翼,碰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就立刻向村里的楊桃種植大戶請教,聽到縣里有專家來指導,他總是揣著本子擠在最前面。村里的人都笑他:“年輕人愛‘泡吧’,藝勇愛‘泡地’。”

“我現在有70幾棵楊桃樹,一棵年產300斤左右,按每斤平均收購價1.5元算,明年我就脫貧了。”蔡藝勇掰著手指向蔡勁松“曬”了筆賬。

目前,下河村全村像蔡藝勇這樣從事楊桃產業(yè)的農戶近900戶約1500人,占總戶數的87%。

“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給大家很大的信心。”蔡勁松回憶起10月18日,他守在電視機前,當習近平總書記講出這十六個字,他激動地一拍大腿,“有這一句就夠了!”

“楊桃產業(yè)興起,貧困村的帽子甩得遠遠的。”目前,下河村的人均收入已達9000多元。2016年,下河村全村實現脫貧36戶133人。經過新一輪動態(tài)調整,2017年現有未脫貧貧困戶43戶151人,2017年擬脫貧120人,實現整村“脫貧摘帽”。(記者方一凡 通訊員郭揚陳可珊)

責任編輯:黃仙妹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最新漳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好玩又出片!福州網紅沙灘“五一”開放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