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xiàn)在的位置:海峽網(wǎng)>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福州古厝〉序》中提出:“保護好古建筑有利于保存名城傳統(tǒng)風貌和個性”。作為第44屆世界遺產(chǎn)大會的承辦地,福州立足古厝特色,以“世遺大會”為契機,將福州古厝的影響力與城市發(fā)展機遇緊密結合。閩都古建筑是福州歷史文化的實證,福州市委宣傳部特別推出“喜迎世遺大會,走進閩都文化”系列報道,邀請福州本地專家學者講述福州故事,傳遞閩都文化。今天推出第二篇,敬請持續(xù)關注。

《八面飄香福州

作者:李治瑩

在秋日柔柔晨光、縷縷和風中,沏上一壺既有果香又有花香的福州花茶,抿上一口,油然想起兩度出任福州太守的北宋茶學家蔡襄的名句:“好茶爭相品,蓋因品質珍。”詩人所言極是。福州茶風自古鼎盛,千百年綿延至今,我久居于這福天福地的花茶故鄉(xiāng),甚是福氣??囱矍安璞镅U裊升騰的花茶香氣,又從記憶之海中蕩出一小朵浪花:半個多世紀前,家父從櫥柜里取出一盒茶,開啟后,一時間滿屋皆香;家父笑瞇瞇地一個深呼吸,樂陶陶地說,香呀,福州來的呢……那年月,我還只是個少年,卻烙上了福州的茶忒香這么個印象。后來,數(shù)十年輾轉在福州,常常品福州的茶,茶香也就香了個悠長。

大中國的一個“茶”字,在高天闊地風采了千年,武夷山大紅袍在天涯海角“紅”了千年,福州的花茶則在天南地北“香”了千年。說千年,又豈止千年?悠悠歲月,韶華春秋,百年千載的福州,何時斷了這茶香?回望歷史上的福州,多少茶農(nóng)在周邊的山山嶺嶺上廣為植茶,又有多少能工巧匠精于制茶。早在唐代,福州茶人就在茶行業(yè)上制作出精品名茶。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就多次提及福州的“方山茶”,而方山就是今日的閩侯尚干鎮(zhèn)。據(jù)史料稱,從唐朝始,帝王們都喜歡福州的方山露芽茶,進貢朝廷的茶中還有福州的蠟面茶。天祐二年(905),唐哀帝向福建宣布停貢橄欖子詔書中有這一句:“每年但供進蠟面茶外,不要進奉橄欖子,永為常例。”蠟面茶應該就是用鼓山半巖茶加工而成的一種團茶?!缎〔蔟S詩話》言道:“鼓山半巖茶,色香風味,舊人評為閩中第一,不讓虎丘、龍井也。”半巖茶產(chǎn)在福州鼓山喝水巖附近的茶園里,許是傍巖石而生的茶葉,生命力強盛了,也就特別有茶味。相傳是閩王王審知十分重視福州茶的生產(chǎn),屢屢把罪犯集中到鼓山種茶,由涌泉寺僧人負責監(jiān)管。犯人多了,還把種茶面積擴至鼓嶺的茶洋一帶,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鼓山半巖茶,貴為貢茶中的上品。

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福州則是花茶的故鄉(xiāng)。早在清咸豐年間,榕城內外的山嶺上就廣為種植好茶;采摘后在烘青綠茶內加入桂花、玫瑰、茉莉花、玉蘭花、柚子花等,讓花香裹茶。或許是茉莉花葉色翠綠、花色潔白、香味濃厚,人見人愛,時聞時香,制茶人多以此花入茶。年深日久了,飲茶人就以茉莉花茶作為福州茶的代表,念念于懷,品賞于心。據(jù)福州花茶行家言,單是茉莉花茶,就有明前綠、銀毫、春風茉莉花茶等十幾種。但凡喜飲花茶者大多好于茉莉花茶,因其條索緊細勻整、花香濃烈而鮮靈持久、湯色黃綠明亮、茶湯醇厚顯香、葉底嫩勻柔軟、滋味醇厚鮮爽而高看一等。

嫩綠的茶葉綻開于春雨中,得天地之氣;高潔的茉莉花綻放于艷陽下,取明朗之光。茶葉有翠綠之美,茉莉花更有潔白之美,美美與共,凝聚為有獨特色香味的茉莉花茶,再以鼓山清泉水沸騰后沖泡之,上善之茶矣。據(jù)文獻記載,福州茉莉花茶的源頭可追溯至2000年前的漢代。把茉莉花香與茶香交織在一起,是福州人的一種發(fā)明、一種智慧的創(chuàng)造。2014年,在意大利羅馬舉行的聯(lián)合國糧農(nóng)組織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遺產(chǎn)理事會和研討會上,福州茉莉花種植與茶文化系統(tǒng)入選“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實至名歸呢!

據(jù)史料載,福州于明朝清代、特別是咸豐年間就大批量制作花茶,至18世紀末、19世紀初,業(yè)已鼎盛,年產(chǎn)花茶數(shù)十萬擔。專業(yè)制作花茶的茶廠和經(jīng)營花茶的茶商,遍布福州城的東南西北。因世人鐘情于花茶,福州茶商大戶層出迭現(xiàn),如福勝春、慶春、建春等茶行,在當時曾名聲鼎沸。

在那年代,一座并不闊大的福州城,就擁有近百家的花茶廠店。花茶茶香八閩的同時,也香出了大江南北,再香飄海角天涯。常年輸出的花茶不少于20萬擔,1929年高達35萬擔。茉莉花盛產(chǎn)之季,日達2萬擔?;ú璧妮敵鲋蚤L盛不衰,得益于福州陸路與海路的通達。流芳清幽的花茶借港口穿江越海,暢銷于南洋和歐美等40多個國家,其數(shù)量占全國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鴉片戰(zhàn)爭后,作為中國五口通商口岸之一的福州,不僅守望著本土的花茶出口,且還擔當起江蘇、浙江、安徽等省市的茶胚,舟車以至成群結隊的騾馬,一路風雨陽光地從四面八方運抵福州港,窨花加工后再轉口海運至域外。至于本省各地,特別是閩北各縣的茶葉、武夷大紅袍等名茶的輸送,更是義不容辭。福州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成為各地名茶聚散的福地。在年年歲歲的輸送過程中,茶與茶的互相交流甚至相互引種,應是一種常情。福州鼓山涌泉寺立有一方清代留下的石碑,碑文中就提及這里那里相連、此茶彼茶皆香之內容。這也印證了福州作為知名港口,廣納各地香茶,從而互為借鑒、互補長短以求出彩之歷史。從福州市博物館展出的畫面,可在視覺中還原那段歷史,借以印證當時福州茶和閩省各地的茶輸出海外的盛況。在那個年代,的確是相當令人震撼的。碼頭上,茶葉堆如山高、鋪似茶毯;搬運裝船人在碼頭和船之間往返穿梭;啟航時,萬船齊發(fā)、千帆競逐、百舸爭流,宏偉之氣勢排山倒海,蔚為壯觀。

福州自古茶香浩蕩,以“茶”為名的地方甚多,比方靠近我蝸居的楊橋中路上,有一大片稱為茶園山新村的民居,當年我女兒就讀的茶園山小學也坐落其中?;蛟S古時此地就是一座茶山,想必山不會太高,丘陵式的,卻方圓百畝,青幽幽一大片,綠茵茵一整座山。鄰近火車北站有一片民居稱茶園新村,必是古時的一方茶園,倘若那塊地與茶無關,“茶園”二字斷不會天長地久地延續(xù)下來。臺江方向南起洋頭口、北至南門兜的茶亭街,明代就是福州的南郊,有關茶的典故就多了。說是有一位僧人化緣為南來北往的路人建一涼亭,且烹茶施舍。后來,此地成為上任、趕考、驛遞之要道,久而久之,竟然茶肆林立,還建起茶亭庵。年復一年,因茶館茶店眾多,便漸漸地形成了一條街,街兩旁木屋毗連、店鋪鱗次櫛比。據(jù)說,舊時還有座茶亭橋,東側有“一團軒”、西側有“若春”,都是知名茶館??纯?,故事疊起的茶亭街,千百年來就如此茶香四溢,何等令人向往?又說在清朝的時候,而今靠近東街口的省府路,人們叫的是“茶廳”。再轉轉福州當今晉安區(qū)福新東路的茶會、茶園路……由此可見,在福州城以“茶”相稱的地名知多少?又顧名思義,古古今今的福州茶在人們心目中的重要位置。

福州人喜好那一口茶,無論笑談琴棋書畫的文人雅士,抑或是迫于養(yǎng)家糊口的挑夫苦力,茶是不能少的。只是飲茶的地點不同,飲法也各不相同。文人貴胄落座的是三坊七巷、上下杭,或是雅致的各方茶亭。飲的是小杯,或以青瓷小盞品茗,以示文雅、矜持。而出大力、流大汗的做活務工之人,則在碼頭上、閩江邊、渠邊地頭,圍著木桶里的茶水,端起大碗舀上一碗,仰起脖子一飲而盡。甚至以水瓢打上茶,咕咕嚕地猛喝,既消渴又解乏,大呼快哉。福州人喝大碗茶時用什么配茶呢?要么是橄欖光餅,要么什么都不要,一碗花茶入喉,便也談笑風生了。福州市博物館展出的古代茶具,大多為碗,那一個個彌漫著古時風云的茶碗,或許就盛過一碗又一碗的香茶水,暢懷過一位又一位的福州先人?

福州人看重那一壺壺茶。歷史上福州人喝茶和在溫泉里泡湯是并重的。去泡湯時捎帶上一小撮茉莉花茶,在湯頭泡得臉紅耳赤、渾身熱氣騰騰之時,歇息在躺椅上,一口口抿著清香之茶,雖然不是神仙卻快活得賽過神仙。在舊時,有福氣的福州人喜在茶攤、泡湯、講書場、十番音樂會上飲茶。一手茶、一手扇,眼瞧臺上,雙耳傾聽,搖頭晃腦地得意。還有念念于懷的茶攤。據(jù)史料記載,昔日的福州城,于東街口、三坊七巷一帶都設有茶攤。在茶攤內,無貴賤之分,官人與平民共福,打工者和文化人同坐,曲藝表演或吟詩賦詞并舉。與茶結緣的福州人,認為茶也能治病,比方說解酒化濁之類,就把去藥鋪買藥,說成去買茶。當時的藥店也就附和人們的喜好,在店里擺設個茶壺,且還正兒八經(jīng)地賣茶,把自己的藥店雅稱為茶店。福州人茶之情結,就如此這般千百年地交織在一起。我是閩西客家人,小時候得個風寒感冒什么的,大人們便說去“點茶”,話語中把“點茶”二字說得格外柔和,得病的人聽了,似乎要喝的是香茶,并不是苦澀澀的藥,所以沒有半點的恐懼感。客家人面對病患者說點茶,化痛苦為吉祥,與福州人生了病去“買茶”,含義是一樣的。

福州城區(qū)的茶風茶韻飄逸于茶樓酒肆、千家萬戶,綿延千載。而似乎呼喚一聲聽得清,伸出手也仿佛摸得著的周邊各縣各地,也都各有茶香,且還精品層出。

福清西部的東張鎮(zhèn),有座海拔1200多米的嵐湖山,因山高多云霧,繚繞出翠綠綠的茶山。高山出好茶,讓經(jīng)濟發(fā)達、城鄉(xiāng)大美的福清錦上添花。后來,許是為了與祈夢名山石竹山結緣,妙在其中地衍生出“石竹夢茶”,同樣膾炙人口于世。福清鏡洋鎮(zhèn)仙井巖一帶,還有一片千百畝的有機茶基地,茶山與春夏秋冬各自隨同季節(jié)綻放的櫻花、銀杏、紫薇、桂花、紫玉蘭等同山共嶺,讓仙井巖產(chǎn)出的茶別有妙韻。長樂近在市區(qū)西側的泮野村,尖峰山麓與首石山遙相呼應,又因上洞江、下洞江在村前交匯,故有“泮野水兩頭漲”之稱。村前雙江碧水、玉帶環(huán)腰,村后峰巒高聳、群山起伏,在這么一個風景這邊獨好之地,天賜一片野生茶樹林。制茶方家以此制作出香氣濃郁、滋味甜爽的紅茶,在中國茶業(yè)學會舉辦的“中華杯”全國名優(yōu)茶比賽中收獲一等獎,一舉成名了。再有玉田、羅聯(lián)兩鄉(xiāng)鎮(zhèn)于半個多世紀前開墾種植的數(shù)萬畝茶園,所采摘的茶葉也都各有其香。

連江縣歷史上擁有十幾處頗具規(guī)模的茶山,分布于長龍、丹陽等各鄉(xiāng)鎮(zhèn)。特別是素有“云上茶鄉(xiāng)”美譽的長龍鎮(zhèn),因座座茶山山高霧重,也就云霧山中頻出名茶了。長龍鎮(zhèn)400多年的種茶史,研制出一種“鹿池茶”,此茶因外形渾圓光滑、銀灰色澤、香氣持久而知名于海內外。早在一個多世紀前,鹿池綠茶就喜獲國際巴拿馬銀獎,在后來的100多年中,又先后在國內外多次得獎。羅源知名度甚高的“七境茶”,有不少的典故。就一個茶名,也有其解。據(jù)傳,古時羅源以“境”劃分村莊,七境也就是程洋、長彎、施灞、西竹、延洋、壽橋、洪洋等7個村的合稱。五六百米的海拔,有恰到好處的溫度、不可多得的原生植被,茂林修竹圍裹著茶園,讓原本香高、口爽、色翠,俗稱為羅源綠、羅源尖子的好茶,就以“七境茶”享盛名于世。出自于羅源中房鎮(zhèn)沙坂村的“榕春早”,因為是春天里最早抽芽的,陽春三月初就可面市,市場先機非它莫屬。

森林覆蓋率76.8%的永泰縣,早已成為省城福州的后花園,后花園里茶葉豐盛,令人歡欣鼓舞。該縣縣域地勢高峻,鄉(xiāng)村深處特別是山嶺之上,繚繞著如夢如幻的云霧。放眼山間,緩坡綿延,崖隙土壤深厚且肥沃,茶樹在此蓬勃,似乎理所當然。不無夸張地說,永泰無鄉(xiāng)不種茶。綠茶農(nóng)產(chǎn)品地理標志保護地域,涵蓋全縣20多個鄉(xiāng)鎮(zhèn)。正因為茶產(chǎn)業(yè)長盛不衰,永泰矢志為長期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茶產(chǎn)業(yè)撩開面紗,把距今有800多年歷史的“姬巖茶”和有300多年歷史的“藤山茶”產(chǎn)業(yè),呈于大千世界。還在同安鎮(zhèn)占柄村盧峰茶園舉辦春茶開采節(jié),把古老的祭茶儀式與傳統(tǒng)的采茶舞、喊山歌也都亮了出去。

閩清西南部邊遠的上蓮鄉(xiāng)街中村,名為街中卻根本無街,高高在上,千米海拔,群山聳立,潔凈的空氣沁人心脾。如此地利,茶園里的茶樹自當流芳吐翠,以此茶葉制作出的水仙、肉桂、梅占、百瑞香等,也就叫人擊掌。

大福州地區(qū),四面八方都可聞茶香,就連僅有200多平方公里的馬尾區(qū),同樣在寸土寸金的地上種茶。作為福州的水上門戶、軍商要港,曾有一批又一批的各國商人或海員登岸,大多喜好一口中國茶。于是,早年的馬尾茶農(nóng)就以此“天時地利人和”種茶,不種則已,種就種好。茶農(nóng)們選擇與石鼓名山屴崱峰對峙的雙溪里一片山上精耕植茶,佇立此山,眼前有茶之青翠油綠,眺遠則見海之浩瀚,勝地矣。產(chǎn)出的茶,大多供給國外茶商或來自天南地北的海員,但凡獲得者,通常都會說自己得到了福州茶。據(jù)傳因此山上種的茶,多為外國人所取,沾了洋氣,茶農(nóng)們就把那片茶山稱作“茶洋山”。

……

福州與周邊的各種茶,猶似茶葉之萬花筒,轉過來花影繽紛,轉過去色彩斑斕,是一方琳瑯滿目的茶世界。當時的福州花茶,如同一圓明月居中,周邊各地的茶,又仿佛月亮之旁的星星,閃閃爍爍,眾星拱月,景象大美。大福州地區(qū)的茶,千百年種下的茶樹,根深而葉茂,千百年后的今天,在老茶樹上摘新葉,葉葉都飽含著千百年的晨霧暮露,養(yǎng)人呵!沏一壺茶,在縹緲的茶霧上,回望千百年,意象中的那情那景,迷蒙迷離,亦真亦幻。

品著手中的福州茶,回首展望福州的茶,千思萬緒。在秋日悠然的陽光中,又回味年少時家父從櫥柜內取茶時說的那一句:香呀,福州來的呢……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首部全品類老茶研究專著《中國老茶淺釋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wǎng)微信
?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wǎng)(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yè)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wǎng)全媒體廣告價| 聯(lián)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wǎng)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