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先修課在中國的部分嘗試
近日,由清華大學等全國40余所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聯(lián)合發(fā)起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MOOCAP)在京正式啟動,大學先修課程再次引起國內(nèi)人士的廣泛關注。
事實上,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國內(nèi)就有高校、中學開始了大學先修課程本土化的探索。目前較知名的有,北京大學支持發(fā)展的AC(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s)項目、中國教育學會牽頭組織實施的CAP(China Advanced Placement)項目以及最近開展的MOOCAP項目。
1996年至2001年
南京金陵中學與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浙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高校(清華大學后來加入)聯(lián)合舉辦教改實驗班,規(guī)模達70人,取消高考應試課程,代之以微積分、英語等大學先修課程,學生高中畢業(yè)后保送升入這些高校繼續(xù)學習。
2003年
華東師大二附中與上海交大聯(lián)手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在國內(nèi)率先將部分大學必修課搬到高三年級。
2009年
北京大學開設中學生選修課,利用暑假,面向感興趣的中學生開設了7門暑期課程。
2012年10月
浙江省教育廳出臺《浙江省高等學校面向普通高中學生開發(fā)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指導意見》,鼓勵在高中開設大學水平的選修課。
2013年1月
北京大學正式宣布將與全國范圍內(nèi)的部分中學合作試點開設“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中學生選修該課程的成績將作為北大自主選拔錄取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jù)之一。
2013年11月
杭州師范大學與中學首度就選修課開展的合作,從學校近200多門備選課程中遴選出9門通識類課程、3門實驗課程,向杭師大附屬中學學生開放。
2014年3月
中國教育學會與高等教育出版社在京正式簽署中國大學先修課程(CAP)試點項目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書,標志著這一備受矚目的教育改革探索正式啟動。
2015年8月
浙江大學大一新生開學時,該校迎來了10名帶著學分上大學的學生。通過在高中階段的學習,他們已經(jīng)獲得了浙大物理學系教授盛正卯開設的《物理學與人類文明》課程的兩個學分。
2015年11月28日
由全國40余所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聯(lián)合發(fā)起的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簡稱MOOCAP)啟動儀式在清華大學舉行,MOOCAP理事會也正式成立。據(jù)了解,并將逐步推動先修課與招生環(huán)節(jié)的銜接。
截至2015年12月,包括北大、清華在內(nèi)的全國41所頂尖大學招生辦公室成為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理事會單位,共有207所中學參與了AC課程試點工作,11532名學生選修了AC課程,通過慕課平臺選修課程的學生數(shù)量更多。
大學先修課程來源于美國的AP(Advanced Placement)課程,該課程是由美國大學理事會提供的高中開設的大學水平的課程,目前,全球有60多個國家超過3300所大學承認AP課程學分,并將其列為入學標準或參考標準。
自上個世紀90年代起,京、滬、浙多所大學、中學也已開始了大學先修課程的本土化的探索。不少專家指出,中國的大學先修課要想進一步發(fā)展,需要改變高校各自為政的局面,高校的學分管理制度、自主招生制度等也需要跟上,政府也應該提供政策等方面的支持。
1、大學與中學聯(lián)袂開發(fā)先修課程
11月28日,由全國40余所高水平大學和重點中學聯(lián)合發(fā)起的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MOOCAP)在清華大學正式啟動。據(jù)了解,該項目集合了來自高等教育領域和基礎教育領域的學科專家、資深教師,以及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等力量,力圖實現(xiàn)MOOC(大規(guī)模開放在線課程)和CAP(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融合。MOOCAP理事會聯(lián)合理事長、清華大學副校長楊斌表示:“我們成立理事會,絕不是幾所高校聯(lián)合掐尖的‘新某約’,而是高水平大學與中學共同擔當、共研教育銜接的協(xié)作共同體。”
據(jù)了解,今年10月,MOOCAP已在“學堂在線”平臺上推出首批6門“學術(shù)志趣類”先修課程。該網(wǎng)站顯示,這6門課主講人均為清華大學教授或副教授。每門課報名人數(shù)從5000人至10000人不等,總報名人數(shù)近5萬人,“概率論與數(shù)理統(tǒng)計”課報名人數(shù)最多,有11826人。
清華大學數(shù)學科學系副教授楊晶講授了先修課程《線性代數(shù)》。楊晶說,之前已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清華附中等學校就有這門課的相關教材,且經(jīng)過幾次改版,課程內(nèi)容都是由清華、北大等高校及一些中學老師共同確定的。這次的慕課課程就是依據(jù)教材來設計的。
“大學老師和中學老師畢竟具體工作環(huán)境不一樣,站的角度也不同。”楊晶解釋,大學老師確實希望課程更學術(shù)性一些,中學老師則考慮學生的時間、能力有限,希望更符合中學生的水平。“經(jīng)過溝通,雙方都有所折中。最終這個課程比大學課程要精練一些,但仍是完整的,其難度等同于線性代數(shù)C的水平。”楊晶說,清華還備有課程的助教團隊來為學生答疑解惑。
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世潔表示,這次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的推出,是在教育綜合改革和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背景下,促進教育公平,做好大學和中學之間教育銜接的有益嘗試。至于中學生學習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的情況,大學未來可以在國家考試招生制度的框架內(nèi),參考國外大學的成功經(jīng)驗加以使用。他解釋,按照國家規(guī)定,未來高考的錄取要依照“兩依據(jù)一參考”原則,依據(jù)高考成績、學業(yè)水平考試成績,參考綜合素質(zhì)評價。中學生學習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的情況可以記錄到綜合評價檔案中去,按照國家規(guī)定,大學可以在自主招生和高考錄取中作為重要參考。
2、線上與線下授課相結(jié)合
可以說,這次中國慕課大學先修課的推出是在此前中國大學先修課探索的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新京報記者了解到,從上個世紀90年代至今,全國不同地區(qū)都曾嘗試開設過大學先修課,目的都是為了做好大學與中學的銜接,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資源。其中有的失敗了,有的還在繼續(xù)探索中。比如2013年啟動的AC項目,還有2014年啟動的與MOOCAP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CAP項目等。
據(jù)了解,中國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s,簡稱AC)項目可算作是中國第一個系統(tǒng)性開發(fā)建設的大學先修課程,該項目由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支持建設,自2013年2月正式啟動至今已近三年。
目前,AC課程已形成由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和其他高校各學科領域資深教授組成的課程建設隊伍,逐步開發(fā)出8門大學先修課,其中,電磁學、大學化學、中國古代史、中國古代文化和計算概論等5門部分課程已被制成慕課形式上線。
北大考試研究院院長秦春華介紹,截至2015年12月,包括北大、清華在內(nèi)的全國41所頂尖大學招生辦公室成為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理事會單位,共有207所中學參與了AC課程試點工作,11532名學生選修了AC課程,通過慕課平臺選修課程的學生數(shù)量更多。
3、“掐尖兒”質(zhì)疑不完全站得住腳
其實,自AC課程啟動之初,社會就一直對此存在爭議,比如是否會增加學生負擔,是否會成為高校“掐尖兒”的工具,也有人擔心大學先修課怎樣避免出現(xiàn)應試化的傾向。
根據(jù)北京大學考試研究院近期對參加過AC課程學習的學生進行的調(diào)查顯示,近3/4的受訪學生選修AC課程是出于對教學內(nèi)容的興趣,興趣仍然是高中學生選修課程的最大動力;對于學習AC課程對學生當前高中學習的壓力,51.4%的受訪學生表示不太會,而且18.44%表明非常不會,二者相加接近7成,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AC課程對學生產(chǎn)生的壓力可能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大。
“這次調(diào)查讓我們從中學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更深刻地理解了AC課程在推動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銜接方面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秦春華認為,從滿足學生的認知需求來看,AC課程讓他們從個人興趣出發(fā),提前體驗、了解大學課程內(nèi)容,既可為更好地完成大學階段的學習做好準備,又可為將來理性地選擇大學相關專業(yè)奠定基礎;從滿足他們的升學需求來看,選修AC課程既能幫助學生利用先修課帶來的大學學習視角、思路和方法,去審視、思考、解答一些以往難以用高中知識解答的具體問題,還能顯示學生有能力接受并完成大學教育,表明他們具有接受挑戰(zhàn)的熱情,并充分展示自己某方面的學業(yè)成就,為大學招生錄取提供重要參考依據(jù)。“江蘇一所重點中學的微積分先修課老師告訴我們,該校2014年通過自主招生考入北大、清華的14名學生中,有8人通過AC課程獲得了北大、清華的自主招生初試、復試資格。”
4、大學先修課需加強國家級頂層設計
雖然目前各個先修課項目都有很多高校、中學在合作,但似乎各體系之間并沒有完全打通,關于學分認定、自主招生優(yōu)惠政策方面,也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對此清華大學招辦主任于世潔認為,大學先修課在國內(nèi)剛剛起步,目前大家都在做試點,處于潛心建設階段,相信隨著探索不斷深化,這些問題會逐漸找到答案。
針對高校、中學在大學先修課建設方面“各自為政”的局面,很多教育人士呼吁由第三方獨立機構(gòu)來組織。
麥可思研究院副院長郭嬌指出,在中國難以找到一家類似于美國大學理事會的專業(yè)性非營利機構(gòu)來負責后期運營。郭嬌認為,縱觀中國高等教育領域,雖然在招生領域有北約、華約等聯(lián)盟,但規(guī)模小且面臨政策變化,而且也未能與教務、學生工作等部門全面合作。更何況在中國,高考是由教育部或各省考試院命題,教、考、招在某種程度上都是脫節(jié)的,沒有一個大學理事會這樣的機構(gòu)既管理著SAT(即美國高考,其中出題、閱卷等技術(shù)工作外包給ETS),又負責AP先修課的全部環(huán)節(jié),還把SAT和AP與大學招生、教務、學生工作等打通。而反觀高考,教育部加上各地考試院命題的試卷共有18套;改革后除了語數(shù)外,其他科目為學生自選3門的水平結(jié)業(yè)考試,會更加增大比較的難度。
此外,AP考試還幫大學精確定位到想錄取的學生,考試共27類34門課,學生可選擇參考的門數(shù)以及難度,這反映出他們對不同學科的興趣、挑戰(zhàn)困難的態(tài)度等。這種把幾千所北美高校匯聚起來的集團效應是“孤軍奮戰(zhàn)”或小范圍結(jié)盟的國內(nèi)高校無法比擬的。如果在國內(nèi)成立一個類似于大學理事會的機構(gòu),需要把教育部高教司,各地考試院,教育學會等機構(gòu)的部分職能合并,難度大,牽涉面廣,是一項需要國家級頂層設計的工程。但是只要頂層設計把大方向定好,很多細節(jié)可以再完善。
■ 設計者說
中學教師是教學主體 大學老師“伸手拉一把”
新京報:有中學認為,開設先修課程成敗的關鍵之一在于師資力量。目前,中國大學先修課程的老師都經(jīng)過怎樣的培訓?是否有大學老師親自授課?是否考慮過用線上授課的形式?
秦春華:課程建設的基本要素包括誰來教、怎樣教、如何能教得更好。從中國教育的實際情況來看,完全由大學教師到中學來開展教學是不現(xiàn)實的——他們沒有足夠的激勵、時間和精力。完全采用慕課方式來組織教學也不可能保證教學效果——那樣的話,中國所有實體性的教育機構(gòu)都可以關閉。比較務實的辦法是中學教師是課程教學的主體,因為大學先修課程本身就是中學選修課體系的組成部分。如果中學老師教不了,說明中學沒有能力或條件開設這類的選修課。
但根據(jù)目前中國中學的師資結(jié)構(gòu),完全依靠中學教師自行組織教學是有困難的,必須由大學伸出手來拉一把。三年來,我們建立了系統(tǒng)性的AC師資培訓制度,每年組織兩次教師培訓,由高校學科專家分學科對中學教師進行集中授課,幫助他們了解AC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探索如何進行AC教學與幫助學生學習及提高能力,并合理地準備AC考核,為他們提供機會與大學學科專家及同行進行深入探討。迄今為止,我們已組織了6期教師培訓,共有1255名中學教師接受了課程培訓。
根據(jù)全國各地的不同情況,AC課程從一開始就采取了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借助新一代在線教育技術(shù),實現(xiàn)了線上線下教學的有機組合。在大部分試點中學,采取的模式是中學教師接受課程培訓,組織日常教學,慕課教學作為輔助手段,大學教師在中學進行演示性教學,與中學老師和學生溝通交流;也有的中學以慕課為主要教學平臺,中學教師起組織討論和助教的作用等。
大學先修課只適用于少數(shù)學有余力的學生
新京報:經(jīng)過近三年的實踐,您認為國內(nèi)中學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存在哪些困難?有什么解決途徑?
秦春華:最大的困難仍然是中學師資,這也是為什么我們把教師培訓作為最重要的工作的原因所在。目前,中學師資結(jié)構(gòu)過于單一,來自綜合性大學的畢業(yè)生數(shù)量過少,中學教師的知識結(jié)構(gòu)老化,不熟悉現(xiàn)代大學的教學變革和學科發(fā)展情況,注意力集中在應試訓練和競賽輔導等等,嚴重制約了大學先修課程的教學質(zhì)量。
另一方面,大學教師教學科研壓力很大,沒有時間和精力,也缺少對中學教育的熱情,嚴重制約了他們對大學先修課程建設的投入。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辦法在人。這是一項偉大的事業(yè)。我們要吸引一批真正熱愛教育、熱愛教學、熱愛學生的人加入到這個行列中來,從學生的成長中感受到教育的魅力和生命的價值,獲得人生的成就感。
我們一定要清醒地認識到,大學先修課程只是適用于少數(shù)學有余力的學生的高端課程項目。讓一個只能扛起50斤麻袋的人去扛200斤的麻袋,一定會把他壓垮。企圖讓所有學生都加入到大學先修課程的學習一定是一場災難。
AC課程建立的試點中學制度是為了在干中學,不斷總結(jié)經(jīng)驗,穩(wěn)步推進,不盲目擴張,而不意味著排斥中學的參與,破壞教育機會的公平。
先修課與招生掛鉤 不能太硬也不能不掛
新京報:有媒體報道稱,對于選修了先修課且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學生,在學校進行自主招生時“有一定的優(yōu)勢”。除了能修到學分之外,目前北大對于選修了先修課的學生有什么“優(yōu)惠政策”?學校是怎樣把握好這個“度”的?
秦春華:綜合評價是未來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重要內(nèi)容。這意味著不以單一的高考成績作為大學招生錄取的唯一依據(jù)。在綜合評價中,學生的課程表現(xiàn)是學術(shù)因素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選修課則是學生課程表現(xiàn)的重要內(nèi)容。AC課程作為學生選修課程表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將成為衡量學生學術(shù)發(fā)展?jié)摿Φ闹匾獏⒖家罁?jù)之一。
大學招生時要如何參考大學先修課程成績呢?這個鉤要掛得多深?我認為,不能掛得過硬,否則就會重蹈學科競賽的道路,在沖淡學生學習先修課的興趣指向的同時,反而加重先修課的功利性;也不能完全不掛鉤,否則學生和家長就沒有足夠動力參與學習,就起不到推動中學教育和大學教育有機銜接的作用。掛鉤要掛得恰到好處,讓對學科真正有濃厚興趣的學生,既能心安理得,不會覺得自己學習先修課比其他同學付出了更多時間和精力,很吃虧,也能有理由“堵住”家長們對學生學習先修課“不務正業(yè)”的擔心和質(zhì)疑。這樣才能有利于將學有余力、對某個學科抱有濃厚興趣的先修課“苗子”甄別出來。
先修課程的開設不會給學生帶來新的負擔,也不會給一些課外的教育輔導機構(gòu)提供新的“賺錢點”。首先,課外輔導只能停留在“知識”傳遞層面,很難達到先修課所要求培養(yǎng)的思維層次、架構(gòu)層次。其次,教育不是簡單地減掉一些事情就能減輕學生負擔。作為老師,我們更該思考的是如何教會學生去面對、去選擇、去解決、去接受。
——汪燕銘,北師大二附中大學先修課程負責人
對中學而言,開設大學先修課是探索也是挑戰(zhàn),從目標學生的選擇,到課程教學、授課老師的培訓再到課程考核都還有需要摸索并解決的問題。對學有余力的學生而言,“大學先修課”的開設,不僅點燃了他們學習的熱情,在知識上起到一個“融通”的作用,還能幫助他們提前體驗到大學自主學習等特點。
北師大二附中
2013年,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成為北京大學支持發(fā)展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s,簡稱AC)”項目在北京地區(qū)的試點中學。目前,北師大二附中在不同年級不同學期共開設了計算概論、中國古代文化、中國通史(古代部分)、大學化學、微積分、電磁學等6門大學先修課程。
先修課的目的不是“有用”
“學校此前一直想開設學術(shù)性強的選修課,但沒找到合適的切入點。這次我們也想借此機會實現(xiàn)之前的構(gòu)想,豐富學校的選修課程。”北師大二附中大學先修課程負責人汪燕銘說,學校也是抱著積極的心態(tài)開始了對大學先修課程的探索。
先修課適合“學有余力”的學生
由于大學先修課面對的是“學有余力”的學生,學校對于想選修先修課的學生設定了一定的綜合成績的要求,學生達到成績要求后,汪燕銘還會向?qū)W生的學科老師征求意見,以確認學生是否適合這門先修課的學習,“當然,這并不是‘死規(guī)定’,我們會靈活掌握。”
汪燕銘說,為了保險起見,學校事先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會給學生兩周共四節(jié)課的試聽時間,之后學校與學生會做一個雙向選擇。在試驗階段,整個制度是比較有彈性的。
先修課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三學生李憶簫在高二時因為對歷史的興趣和對大學先修課的好奇,選修了“中國通史(古代部分)”。她回憶,一開始自己確實被授課與學習方式嚇了一跳,感到壓力很大。
每節(jié)課前學生需要自己閱讀相關書目做足準備,課上老師不會照本宣科,更多的是學術(shù)界不同觀點的介紹,課后作業(yè)也多以閱讀文獻、總結(jié)心得、分享自己觀點的小論文形式呈現(xiàn)。“所有這些幾乎是對我中學學習方式的一種顛覆。起初我有些畏懼,怕自己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奏,完成不了課下任務。但當我真正投入去做時,卻驚訝地發(fā)現(xiàn)自己竟然能夠適應并開始享受這個過程了。”
今年北京高考文科狀元蔡雨玹在給學弟學妹做分享時還特意提到了大學先修課,說它“燃起了自己對學習的一種非常純潔的熱情”。
先修課注重學習過程
對于大學先修課的考核,汪燕銘認為北大還需要進一步改進,比如怎樣避免學生通過死記硬背獲得高分,部分學科的考核也需要制定更客觀的標準。“除了北大的考核,我們也制定了自己的考核標準,第一是保證全勤,第二是按時交論文。”
北師大二附中副校長王華說,學校不是以有多少學生得A來評價大學先修課開設的好與壞的,學校注重的是學生學習的過程。汪燕銘也強調(diào),學校不會抱著“有用”的目的來給孩子們上先修課,否則對孩子們來講是一種“褻瀆”。
北京十二中
2014年,北京十二中加入了全國67所CAP首批實驗校行列,目前實驗校已達89所,由學校老師面向高中學生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微積分》、《概率統(tǒng)計》、《線性代數(shù)》、《物理力學》、《通用學術(shù)英語》、《文學寫作》和《微觀經(jīng)濟學》。
利用高校資源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
在此之前,北京十二中已經(jīng)通過多種方式,探索如何將高中教育與大學教育相互銜接、培養(yǎng)拔尖人才。
比如2008年北京市十二中經(jīng)過申報成為北京市首批翱翔計劃基地校,作為物理和地球科學領域基地校,開設了關于大學基礎實驗技能課和理化綜合實驗課程,與大學進行科學實驗對接。
2010年,北京十二中開設了SDP劍橋大學國際技能拓展課程。2011年正式啟動了PGA高中國際課程和瑞典YMP環(huán)境小碩士課程。
此外,北京十二中在學校的校本選修課程中,也滲透部分大學先修課程,包括微積分、統(tǒng)計學基礎等。
與此同時,學校還與相關科研院所合作開設了“天文觀測、創(chuàng)新思維”等十余門綜合性強的校本選修課程。
北京十二中高二物理老師李子尚去年開設了大學先修課程《物理力學》,選修這門課程都是對物理感興趣或是準備參加物理競賽的學生。李子尚說,雖然這門課看上去屬于物理學科,但其中的微積分等內(nèi)容涉及大學數(shù)學,對她和學生來講都有一定的難度。為了讓學生方便接受這些相對比較難的知識,一堂一個多小時的課,李子尚用于備課時間大約在10個小時。
北京十二中高三3班王順禎報名參加了《微積分》的選修課。一開始學《微積分》時,王順禎感覺比較吃力,為了能跟上老師的進度,他課余時間自己找書進行了補習,王順禎說,一學期下來,知識理解比較順暢,思維方式比以前更開闊了。
據(jù)北京十二中副校長王自勇介紹,目前學校分別與清華、北師大、首經(jīng)貿(mào)等高校院所合作,利用高校院所的學術(shù)和專家資源,就十二中開設大學先修課程,培養(yǎng)師資、設計課程,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等方面進行合作。
■ 校長說
先修課讓學生多元化發(fā)展
●王自勇,北京市十二中副校長
新京報:學校開設大學先修課程的目的是什么?
王自勇:大學先修課程絕不是為了開設而開設。通過在高中引進部分大學課程,滿足學生多元化的發(fā)展要求,滿足學有余力、志向明確的學生需求,滿足學生出國、參加高校自主招生等方面需求。讓學生接受大學思維方式、學習方式的訓練,讓他們真正享受到最符合其能力和興趣水平的教育,發(fā)展思維和研究能力,提升思辨能力,幫助他們?yōu)榇髮W學習乃至未來的職業(yè)生涯做好準備,幫助他們能夠更好、更快地成才,從而縮短人才培養(yǎng)周期。
新京報:大學先修課程跟大學的自主招生有什么關系嗎?
王自勇:現(xiàn)在一些大學自主招生的筆試內(nèi)容會涉及大學的內(nèi)容,另外,也有消息說,從2017年起CAP的學習情況和考核結(jié)果可列入學生綜合評價報告,成為大學自主招生和高考錄取的參考依據(jù)。
新京報:目前學校參加CAP大學先修課的學生大概是多少人?
王自勇:100多人,目前學校高中部的學生在1000人左右。這個項目也對參與的學生有要求,建議最好是學科單科成績在年級排名前5%的學生參加學習。
新京報:中學老師能勝任教授大學先修課程嗎?
王自勇:我校承擔大學先修課教學的老師都是近幾年碩士或博士畢業(yè)的年輕教師,學歷層次較高。大學先修課的內(nèi)容雖然是大學的知識,但我們會考慮中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知識邏輯體系,不會把大學的內(nèi)容完全搬到中學課堂上,而是會進行適當?shù)奶幚砘蛘哌M行校本轉(zhuǎn)化。
新京報:對于參加大學先修課的學生是否有考核?
王自勇:目前有兩種方式考核,一是任課老師進行考核,認定學分??己诵问蕉鄻踊泄P試,也有過程性與結(jié)果相結(jié)合的方式等。CAP項目從去年開始組織統(tǒng)考,每年兩次,我校今年已有學生報名準備參加該考試。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