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寧雕像遭拒”折射新時期少年英雄發(fā)現(xiàn)難樹立難宣傳難,如何破解值得深思為孩子尋找有利于健康成長的少年偶像

8月18日晚,在山西太原東倉巷,備受中國公眾關注的賴寧雕像被遷回原址。中新社發(fā) 韋亮 攝

山西賴寧雕像遷回原址 受高規(guī)格“禮遇”(圖)
近日的微博,“賴寧塑像遭拒”的新聞成為最大的議論熱點之一。一個20世紀80年代少年英雄塑像的放置問題,何以引來千百萬網友的追問?最主要的原因是“小英雄”賴寧在70后、80后青年中擁有極高的知曉率,這些人大都讀過那篇感人的文章《不滅的火炬》。社會輿論從賴寧的家庭背景、事跡真?zhèn)蔚仍掝},一路追問至“當代社會是否還需要賴寧精神”。 但值得深思的是,今時今日,還有哪位“小英雄”能像當年的賴寧那樣,入選語文課本,其事跡被被孩子們口口相傳、津津樂道?賴寧的故事發(fā)生20年后,在從小拿著沒有“賴寧事跡”課本的“00后”心中,賴寧的位子由哪位“小英雄”來“坐”?一些長期從事青少年教育工作的專家、教師告訴記者,在賴寧塑像遭拒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現(xiàn)在的“少年英雄”發(fā)現(xiàn)難、樹立難、宣傳難的現(xiàn)狀,急需社會各界共同努力破解這一難題。
“少年英雄榜”還在啃“抗戰(zhàn)資源”老本
上海某小學的教導主任邢老師工作多年來,從沒在人教版(即“全國版”)語文課本里見到過賴寧的身影。倒是小兵張嘎和王二小的事跡在課本里占有一席之地。
“孩子們喜歡小兵張嘎多一些,因為電視里看過,很有趣。”邢老師說,小兵張嘎之所以受歡迎,最根本的原因并非課文寫得生動,而是電視劇拍得成功,“電視劇、電影里的嘎子很可愛,缺點、優(yōu)點都有,上課時可以討論他的哪些品德值得學習?!?/P>
邢老師認為,在提倡“自我保護為先,助人為樂在后”的當下,把賴寧事跡從語文課本中刪除本身無可厚非,“但沒有了賴寧,是不是可以有更適合當代的、更真實的其他小英雄出現(xiàn)呢?”
就像中國電影、電視面臨的問題一樣,抗戰(zhàn)資源在成為“少年英雄”事跡取之不盡的富礦的同時,也逐漸成為阻礙未來“少年英雄”誕生的瓶頸。
29歲的邢老師嘗試搜羅自己心中的“少年英雄”,在她印象中,除了抗戰(zhàn)時期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小英雄”外,新中國成立后的“小英雄”只有草原英雄小姐妹和賴寧,“之后好像再也沒有聽說過什么少年英雄了?!?/P>
草原英雄小姐妹是為了保護集體羊群而凍傷的,賴寧又是因為只身滅火而犧牲的,這樣的事跡,拿來給現(xiàn)在的孩子們講,多少有些“過時”。
一名思想品德課老師告訴記者,實際上,在人教版的思想品德課本里,2008年由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團中央等部委共同授予稱號的“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林浩事跡位列其中。
“2008年、2009年‘紅’了兩年,之后孩子們就又沒有興趣了?!庇幸淮危@位老師詢問孩子們“抗震救災中對哪位小朋友印象最深”時,一名四年級小學生答道“可樂男孩”,理由是“他很搞笑”。
這位老師認為,如今媒體在某段時間集中報道某一位英雄少年事跡的情況越來越少,“抗震小英雄評了20個,多了就不容易引起集中關注。但有時集中報道一個人,宣傳味兒也會太濃,反而不好。”
“英雄事跡”遭質疑,問題出在“宣傳”
關于少年英雄的宣傳問題,早在1985年,第一個考察采訪賴寧事跡的作家孫云曉就曾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青年研究》雜志刊文討論“樹立少年兒童榜樣的科學性”。
他在論文中明確提出,“由于榜樣教育的科學性不夠,影響了宣傳教育的效果,有的甚至帶來了一些嚴重的不良后果?!?/P>
據(jù)《中國少年報》的一份資料介紹,1949年至1985年涌現(xiàn)的少年兒童先進典型中,經中央和省一級表彰的有36人,其中救人、救火、救牲畜、救火車及與壞人斗爭的,有33人,占91.7%,5名少數(shù)民族的少年兒童榜樣,事跡都是與風雪搏斗保護牲畜。
對上述數(shù)據(jù),孫云曉當時就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我們樹立的這些榜樣,事跡雖然十分感人,但就事跡內容而言,是否狹窄了一些?這與少年兒童豐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需求是否適應?我們突出宣傳了獻身精神,是否偏重了宣傳“勇敢”而忽略了宣傳“機智”?我們是否過于著重宣傳少年兒童榜樣的業(yè)績,而對少年兒童的生理及心理特點注意不夠?
30歲的公司職員小徐這幾天受到“微博”上掀起的各種有關賴寧事跡討論的“點撥”,開始懷疑自己過去深信了近20年的英雄故事?!坝腥苏f賴寧爸爸是干部,有人說賴寧其實不是去救火的,全都亂了?!敝С中⌒炱拧皞餮浴钡氖撬X海中殘存的、對課文的印象,“課本上當時說賴寧犧牲的時候還保持著撲滅大火的姿勢,現(xiàn)在想想是有點‘假’?!?/P>
比較嚴重的后果,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小學生身上,即一部分孩子對“少年英雄”態(tài)度淡漠,對“明星組合”熱情如火。
少年兒童對偶像的認知停留在“長得帥”
初一學生羅拉(化名)每天上學都戴著耳塞,邊走邊唱,她最喜歡“東方神起”和“至上勵合”兩個男子組合。她每天上微博,第一件事兒就是關心偶像當天的活動情況,歌迷會、粉絲QQ群里都有她的朋友。
在她的詞典里,壓根兒就沒有“少年英雄”和“英雄少年”這些詞,作為一名“微博達人”,她也不怎么清楚“賴寧塑像”事件。如果你問她,成為她“偶像”的標準是什么,她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要帥”。
團上海市委少年部在2009年4月公布的一份《上海少年兒童發(fā)展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及對策》的調研資料顯示,大眾傳媒影響下的少年兒童因其年齡原因存在偶像崇拜的傾向。
文藝和體育明星最受推崇,如周杰倫、S.H.E、TWINS和劉翔、姚明、小羅納爾多等。孩子們的偶像崇拜有一定盲目性,22.2%的人認為崇拜偶像是因為其“長得帥”,10.6%的人是為了“尋找和同伴共同談論的話題”。
同時,少年兒童也逐漸地成為流行音樂的主流消費群體。在電視節(jié)目中,名偵探柯南、哆啦A夢、奧特曼等國外動畫形象深受少年兒童青睞。
一位曾經參與修改小學語文教材的資深教師告訴記者,在大眾傳媒的深度影響下,樹立少年英雄、宣傳少年英雄并非易事,“和平年代下,遴選故事感人、又要配得上‘英雄’稱號的青少年本身就很難,就算找到這么一個英雄,宣傳起來也不容易,孩子們都會上網了解情況,稍有差錯就容易被誤解?!闭敲鎸@一態(tài)勢,現(xiàn)在很多地方和學校開始嘗試通過海選評出大家身邊的各種榜樣,讓眾多平凡又有著諸多閃光點的人物組合成一個群體,來感染和影響更多的人,這不失為一種新的嘗試。上海的報告顯示,網絡以35.7%的占比成為少年兒童最常用的課外閱讀方式,其次為影視31%,書籍17.4%。還有一些地方,嘗試運用網絡等現(xiàn)代傳媒手段將英雄人物動漫化,通過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動漫故事宣傳英雄人物的事跡,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這些英雄人物中,當代的最新英雄形象還是很稀少。
已有0人發(fā)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