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福建 福州 閩南 臺灣 國內(nèi) 國際 娛樂 體育 圖庫 視頻
論壇 房產(chǎn) 創(chuàng)業(yè) 家居 旅游 健身 出國 交友 婚嫁 親子

      小學生詩作因“深刻”走紅 已創(chuàng)作12萬字作品

      @小學生詩歌節(jié):一開始,我們差點把這首詩漏掉了,因為不敢相信這是出自小學生的手筆。但最終還是認為,孩子的天才也許超出成人的想象。這樣一種詩安到任何一個成年詩人的名下,都會為之增色。

      全媒體記者崔云飛聯(lián)動報道 這是小學生詩歌節(jié)大賽組委會對湖北荊門六年級學生王薌遠所寫的現(xiàn)代詩《夏天到了,春天還沒來》的點評。此微博一發(fā)布就引發(fā)網(wǎng)友圍觀,已被轉(zhuǎn)載五千余次,評論達一千余條。一首詩在“娛樂至上”“咆哮至上”的微博世界里引發(fā)如此轟動,堪稱奇跡。

      這哪是孩子?是詩歌的天使!

      王薌遠的這首詩文字優(yōu)美、意境深刻,引來不少叫好聲,贊美者不乏文化界的名人。

      @編劇陳秋平Joseph:這哪里是個孩子,是詩歌的天使!多久了,我們沒有讀到好詩了。而好詩,就這樣,就這樣悄悄地來了。

      @賈樟柯:附和你的風熱了,反對你的風沒了。您還知道什么句子?把孩子們寫出來的美麗漢語存好??椿ǎ何襾砜茨?,就是愛你。

      @徐小平:春天就這樣出人意料地走了,我就這樣出人意料地長大了。越讀越覺得這詩寫得好,這詩必火。

      @王老五的春天:很難相信是一個六年級小孩子寫的詩。但是回頭想曹禺還不是在上學的時候?qū)懙睦子陠?于是也就釋懷了,相信一定會有一些天才少年提早感悟了一些,而恰巧,他們也熱愛文字。

      @大袖遮天: 孩子比成人更加敏感,他們用神的眼光看世界。

      但對小孩子寫出這么深刻的作品,也有不少網(wǎng)友表示擔心。

      @筱周Catherine:一個孩子寫的?!可憐的他那淡淡的無奈與凄涼……我們給了他們啥樣的心境?請看一遍再看一遍再多看一遍!

      @邱閎 :詩歌寫作中的黃藝博。更多地學會了成人化的詩歌句式,卻沒有自己的思考和作品指向。言之無物,意象凌亂,尤其小學生這樣寫詩,會讓學習寫作的同學感到詩歌的不可愛。

      “資深名人”迷寫作但不是書呆子

      據(jù)了解,王薌遠幾年以前就是當?shù)氐摹懊恕绷耍肚G門日報》2008年對其進行過采訪。

      王薌遠的父親曾在接受采訪時稱,“我這個兒子,對所喜歡的事特別的癡迷,目前他愛上了寫作,已寫出了多篇詩歌、小說。”記者在王薌遠的博客中看到,1998年出生的王薌遠已經(jīng)在《詩選刊》《中華文學選刊》《金色少年》等刊物發(fā)表作品多篇,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2部,計12萬余字。

      “小薌遠癡迷于寫作,但并不是一個書呆子。”薌遠的爸爸說,小薌遠在體育、文藝方面都有自己喜愛的項目。他喜歡乒乓球,還給父母講解一招一式;上小學后,狂熱地喜愛葫蘆絲;在班里舉行的晚會上同學都喜歡推舉他演節(jié)目,有時是主持,有時是小品和相聲。薌遠從小喜歡漫畫,這些書給他的生活帶來了歡笑,他樂觀、開朗、幽默、自信的性格來源于此。

      至于王薌遠為何能寫出如此深刻的好詩,薌遠爸爸說:“小薌遠出生在浙江海鹽縣,后隨父母工作、學習地點的輾轉(zhuǎn),他在海鹽、武漢都住過,2006年才到荊門安定下來。薌遠從小喜歡漫畫、小說,足夠數(shù)量的閱讀帶給他的直接好處就是寫作上的特長。無論作文還是詩歌小說的創(chuàng)作,他都是一氣呵成,沒有修改的習慣?!?/p>

      夏天到了,春天還沒來

      就這樣,你出人意料地來了,就這樣,星星還在發(fā)光

      山就這樣建起來了,水就這樣干了,云就這樣成了天的蒲扇

      就這樣,夏天的花開了,春天的花謝了

      冷風就這樣走俏了,就這樣被空調(diào)電扇壟斷了

      就這樣又十分懷念你輕搖的蒲扇,又十分懷念那冰雪的微笑

      水漸漸熱起來了,你漸漸來了,冬天是用來懷念你的, 這個季節(jié)是用來

      怨恨和折磨你的,時間就這樣把我抱起來了,就這樣來了就走了

      知了就這樣鬧起來了,風就這樣凍起來了

      附和你的風熱了,反對你的風沒了

      你就這樣,我就這樣,你就這樣出人預料地來了

      春天就這樣出人意料地走了,我就這樣出人意料地長大了

      文學沙漠,

      沒有氛圍還是沒好作品?

      在不少人高喊“文學沙漠”的今天,一個小學生的一首小詩引起了網(wǎng)友如此強烈的關注,這是很罕見的。

      長期以來,作家和大眾似乎站在了對立的兩端。作家埋怨作品不受關注,不被理解;民眾則認為文學作品越來越?jīng)]意思。可是,究竟是大眾拋棄了文學,還是作家遠離了大眾,抑或是好的作品拋棄了作家?

      也許,王薌遠事件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和解答。

      責任編輯:海霞
      ?
      新浪微博
      騰訊微博
      海都微信
      海都微信
      海湃APP
      海湃APP
      職業(yè)道德監(jiān)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lián)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nèi)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06 海峽網(wǎng)(海峽都市報社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
      福建報業(yè)新媒體發(fā)展有限公司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wǎng))采編人員所創(chuàng)作作品之版權,未經(jīng)福建報業(yè)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zhuǎn)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本站由速網(wǎng)科技提供CDN技術支持